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实习生范雨婷 傅杨清  东莞报道

今年,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到“预制菜之都”这场城市新名片竞逐战中。


(资料图)

此前,广东的湛江、肇庆高要,山东的寿光市、潍坊、诸城等已公开明确“预制菜之都”目标。今年,重庆梁平市、山东威海市,广东韶关市、辽宁大连市、山西大同市等城市,也纷纷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上加码。

各地依托产业优势,瞄准细分产品和赛道,通过发展工业旅游、“电商直播”、“出海抢单”等多种形式,积极抢占预制菜万亿市场,“预制菜之都”城市争夺战也越来越热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梳理近期全国各地发布的预制菜产业政策时发现,当前,推动预制菜产业朝着品牌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各地从预制菜品牌培育、预制菜标准制定、预制菜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上下足功夫,给足相应扶持政策。预制菜产业发展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竞相迸发态势,预制菜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家庭小型化、食品消费便捷化、品质化趋势,预制菜产业将向B端、C端加速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发展预制菜产业,亟需解决消费者接受度提升、食品加工技术迭代、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预制菜企业要聚焦消费者需求和痛点,全面提升预制菜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预制菜产业,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探索更多新路径新模式。

瞄准细分赛道竞逐预制菜产业高地 

当前,关于“预制菜之都”的城市竞逐战激战正酣。

5月22日,山西大同市提出要打造“北方预制菜之都”。6月9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将“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牌匾授予辽宁大连。6月19日,黑龙江抚远市提出将创建“冷水鱼预制菜之都”,打造百亿级三江鱼预制菜产业集群。而作为国内三大茶树菇生产基地之一的广东韶关也正在打造“中国食用菌预制菜之都”。

预制菜是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提出打造“预制菜之都”的城市已从广东、山东逐渐延伸至全国各地。而随着各地预制菜企业的聚集、增多,未来将预制菜作为地方特色产业重点布局的城市可能会越来越多。

在预制菜产业赛道选择上,各地依托产业优势,通过办展会、触网直播、出海抢单等多种形式,瞄准细分赛道推进预制菜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预制菜品牌,积极抢占预制菜万亿市场。

如作为外贸大省,广东“预制菜十条”中提出“推动预制菜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在市场开拓方面,广东已成立了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搭建集产、学、研、销等为一体的预制菜出口全产业链协同合作新平台,打通广东预制菜出海痛点、堵点,推动更多预制菜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作为中国电商之都,杭州提出,发挥杭州“电商之都”、“直播基地”有利优势,在各大电商平台设立“杭帮菜专区”,积极引导杭州预制菜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杭州预制菜在餐饮企业的市场渗透率。

业界认为,预制菜已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重要路径,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迭代升级意义重大。当前不少城市争相竞逐“预制菜之都”的头衔,希望能以此集聚一批预制菜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预制菜产业城市名片,营造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谭海城建议,各地应聚焦细分领域,因地制宜找准当地预制菜产业发展赛道,往“专精特新”的方向持续发力,培育一批预制菜龙头企业和单打冠军,在未来预制菜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化赋能”讲好预制菜品牌故事

当前,预制菜正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迎来产业发展的新风口。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1.3%,达4196亿元,2026年将达10720亿元。

为更好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抢抓预制菜发展机遇,自2022年以来,广东、山东、福建以及湖南、辽宁等省市的部分市县陆续出台培育预制菜产业的相关支持措施,将预制菜产业作为食品行业新的增长点来培育,争相竞逐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高地。

当前,品牌化是预制菜产业必走之路,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各地措施得知,各地在预制菜品牌培育路径上,既注重培育地方公共服务品牌培育,也注重发挥各自地域特色,从地理标志产品着手,以文化赋能区域特色品牌。

一方面,通过培育地方公共服务品牌,可以将预制菜产业发展和地方文化、旅游相结合,发挥多方资源优势,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如广东省吴川市以龙头企业打造淡水渔业全产业链为基础,致力打造“吴川烤鱼”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中国烤鱼之都”;惠州市让“惠州味道”走向全国,结合惠州特色文化打造预制菜公用品牌。

另一方面,通过从地理标志产品着手培育区域特色品牌,可以进一步提升预制菜在地域上的市场认可度,并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忠诚度。譬如梅州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强调客家菜的传承;湛江结合徐闻的菠萝营销,适时推出“菠萝+海鲜”的“地标菜”;清远市将清远鸡、桂花鱼、麻竹笋、丝苗米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元素“串珠成链”打造预制菜品牌。

当前,各地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竞相迸发态势,预制菜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发展路径上,各地纷纷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以“文化+”形式强化文化赋能,推动预制菜与文旅跨界融合,讲好预制菜品牌故事。

广东“预制菜十条”中提出,建设广东预制菜文化科普高地,支持各地建设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美食文化城(街),传承弘扬“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等粤菜餐饮文化,推进预制菜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营造预制菜饮食文化的浓厚氛围。

福建提出,打造“福”文化系列预制菜。拓展“福”文化发展创新空间,鼓励各地以“闽菜馆”为重点,推动当地主要酒店、酒楼,加强“福”文化氛围布置,推出系列“福宴”、“福小吃”、“福菜”。

“标准输出”健全产业服务生态

今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当前,行业标准制定是各地预制菜产业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自今年以来,多地发布团体标准,如四川在2月16日发布预制川菜首套团体标准。3月,广东佛山提出全国首个预制菜淡水鱼速冻制品全产业链的团体标准。4月1日,安徽省预制菜10项团体标准正式实施,让规范徽菜预制菜“有标可依”。

当前我国预制菜发展驶入快车道,但也面临不少挑战。目前,预制菜行业产品分类、分级以及全产业链流程规范缺乏相应标准。

广东烹饪协会会长赵利平表示,标准化是预制菜产业能否走得长远的关键。制定适度、科学的行业标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产品品质、提高服务水平和消费者满意度。同时,通过规范产品标识、标签、包装等要素,加强对于研发、生产、质检等环节的管理控制,推动预制菜企业向高端品牌方向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建议,预制菜行业要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为企业生产经营划出红线,通过提升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产业服务生态,将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为预制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集群园区化支撑产业提质增效

在预制菜产业扶持政策中,预制菜产业集群化、园区化也是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目前预制菜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超五成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且以中小规模为主,行业内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当前预制菜产业入局的玩家众多,但目前预制菜赛道上大企业、大单品仍不多,预制菜工厂仍然呈现区域化、分散化和小规模化的特征,缺少完善的商业经营模式。”张毅说。

产业集群是支撑预制菜产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的核心,通过集聚各类预制菜企业,引入预制菜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全国多地均在探索预制菜集群化发展,覆盖生产、物流和交易等多个环节,预制菜在全链条逐渐呈现集群式发展,多地通过成立产业联盟、产业基地等形式,凭借规模优势和业务协同,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先机。

作为农业大省、食品加工业大省,山东提出将着力打造寿光蔬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沿黄大豆、山东大花生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开展技术协同攻关、产品协作配套、品牌共建共有,放大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到2025年,全省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预制菜产业园30个。

在广东,近两年,预制菜产业在佛山、江门、潮州、肇庆、湛江等市已呈现竞相迸发态势,各地纷纷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开展预制菜产业园创建工作,推动广东预制菜以园区形式聚集发展。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广东正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元级的预制菜产业强县,十亿元级的预制菜生产强镇和预制菜原材料供应亿元村,未来按“一核一带一区”谋划布局,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

多位业界专家认为,当前预制菜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区域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原材料或者加工配套基础扎实、龙头企业带动、产销能力和冷链物流情况。实施预制菜产业的集群化、园区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实现食品产业的优势再造,让“存量”变成“增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