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上周,随着美核心通胀数据回落,市场机构对美联储结束加息的预期有所回升。这种情绪叠加担忧经济衰退、欧美银行业危机等影响,持续放大多年累积的美元信用透支风险,许多国家不得不加速采取措施应对。触碰美国一些人敏感神经的所谓“去美元化”,实则是多国为了应对美国金融风险外溢的自救之举。

美国商务部3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3%,两项指标均低于市场预期和前值。同一天,美国3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从2月的67降至62。数据推升了市场机构对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乃至于降息的预期,受此影响,上周美国三大股指出现明显回升。

市场情绪回暖之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忧虑仍在持续。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3月31日称,现在断言美国已经摆脱快速加息引发的金融困境为时过早。美国经济可能因为银行业危机而出现严重衰退,“软着陆”的可能性很小。

相关因素令美元承压。美元指数近期从高位明显回落,3月份降幅超过2.2%。由于市场预期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加上经济衰退预期回升,支撑美元短期走强的因素正在消失。有分析指出,美联储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激进加息政策之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种货币大幅贬值,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遭遇严重通货膨胀、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这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想办法自救。减持美债、推动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寻求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双边和多边货币协议结算交易等方式成为应对选项。

3月中旬,俄罗斯央行报告显示,2022年底卢布和所有“友好”货币合计占俄罗斯出口结算的52%,有记录以来首次超过美元和欧元的份额。3月31日,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对外表示,东盟各成员国同意在该地区加强本地货币使用,并减少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对当前国际主要货币的依赖,以更好应对全球性危机。4月1日,印度外交部宣布,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另有数据显示,美元储备和美元资产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占比,已从2016年一季度的65.46%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59.79%。

多国的自救举措被视为“去美元化”,相关话题被欧美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看来是触动了美国一些人敏感的神经。实际上,所谓“去美元化”的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夸张,而引发“去美元化”声音和行动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一方面,美元在全球市场中仍具有主导作用。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全球债务计价以及全球资金流动中的占比均居首位。虽然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持续下降,但美元的储备地位难以被迅速取代。以上周被媒体聚焦的巴西为例,据巴西央行3月31日公布的数据,美元在巴西国际储备中占比高达80.42%,仍居绝对主导地位,离“去美元化”距离尚远。

另一方面,“去美元化”与滥用美元地位相伴生。美国多年来利用美元优势地位反复收割他国,又滥施金融制裁,各国辛苦积攒的美元储备随时都有被合法或非法掠夺的危险。特别是乌克兰危机至今,俄罗斯的遭遇强化了各国关于减少对美元依赖的认知。美元作为武器被用得越多,美元被抛弃的速度就越快,这恰恰是最具讽刺之处。

美国对美元地位的滥用,严重透支了美元信用,早已在各国心中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意愿正在增强。这并非完全“去美元化”,而是对现有体系的完善升级。只不过,美国一些人既想维护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带来的利益,又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还不许其他国家采取维护经贸稳定的自救自保措施,想得真美啊!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