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璐
4月10日,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将鸣锣敲钟上市,标志着全面注册制在A股市场正式落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实施,各类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将更好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好发挥作用,优质优价更加凸显,价值投资将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体现主板市场大盘蓝筹特点
注册制改革以来,资本市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尤其是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从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上市以来,历时近4年,注册制下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IPO融资近1.3万亿元,占试点注册制以来全市场的一半以上。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后,更加聚焦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近九成新上市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超过2500家,较2019年初增加1000多家,市值占比由26%左右上升到42%左右。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本次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IPO募资合计达212.11亿元。从经营能力来看,这些企业盈利能力较强。2022年,这10家企业合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935.42亿元、66.02亿元,同比增长9.79%、81.18%;近3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34%、50.70%。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不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企业本身来看,这10家企业都属于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行业地位相对靠前。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认为,“总体来看,这10家企业都是细分领域的龙头和核心企业,体现了主板市场大盘蓝筹的特点,体现了注册制下主板企业的基本特征。”
桂浩明表示,沪深主板汇集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注册制改革后,公司可以享受更加便利的融资,也可以更好利用并购重组等工具,加速转型升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市场活力和韧性明显增强
全面注册制实施后,资本市场包容性进一步提升,创业板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启用,同时取消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要求;主板亦增加红筹企业和差异表决权架构企业上市条件。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副院长解学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循环路径为实体经济注入新鲜活水。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既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也能在完善公司治理、激励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此次改革中,主板再融资、并购重组复制科创板、创业板审核和注册流程,并结合板块特色,对发行条件有针对性地作出差异化安排。同时,监管部门更加强调信息披露简明清晰,通俗易懂,要求提高信披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读性等。
解学成认为,全面注册制将选择权交给市场,未来的投资风向将更多地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转变,吸引更多投研能力出色的机构投资者进入,促使资本市场向更加专业化的道路迈进。
“从长远看,全面注册制改革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改革理念,促使资本市场进一步向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方向靠拢,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注册制将推动企业上市,同时配套的常态化退市机制也会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优化资本市场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注册制改革破解了一系列资本市场结构性难题,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估值体系发生积极变化,市场活力和韧性明显增强,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