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制大型邮轮目前的工程量已完成80%以上,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交付,明年年初开始运营。

2月15日,在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规划、政策发布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接受采访时,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船外高桥邮轮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彦国表示,目前正在做的主要工作是一些内装以及安装调试,接下来还有海上试验等。“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年底之前交付中国第一艘大型国产邮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邮轮产业的业务板块平台、推进邮轮产业发展的总体责任单位。

当天发布的《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级邮轮制造总装基地、服务全国并辐射亚洲的亚太邮轮物供基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邮轮产业集聚区基本框架;到2035年,形成产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领先、消费资源汇聚的世界级邮轮产业集聚区。“大型邮轮建造这一巨型系统工程,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型邮轮的系统化建造,将大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并推动设计、研发、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峰表示。

邮轮供应链加快集聚

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以中国首制大型邮轮为例,全船共136个系统、2万余套设备、2500万个零件、4200公里电缆、350公里管系、450公里风管、超500家全球供应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工艺的复杂性、建造的艰巨性,以及全球性的供应链协同,对中国船舶工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邮轮(2022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图

汪彦国表示,邮轮因其特殊性,在动力、推进、轮机、电气、通导等传统的船舶供应链之外,衍生出具有邮轮特色的供应链体系。在欧洲,邮轮的本土化率高达80%,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群特征,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形成了多个邮轮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产业基地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我们认为,积极布局邮轮供应链,加快本土化,是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双赢路径。”

以占据邮轮价值总量30%-50%的内装系统为例,中船集团此前收购了世界一流的邮轮内装企业——德国RM集团,承接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1/3的公区内装业务,并积极布局材料、设计和工程服务的本土化。

同时,中船邮轮还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厂组建了中意一体的联合设计团队,承担国产大型邮轮详细设计和配建任务。“目前首制船的设计进度超过96%,二号船超过60%。”汪彦国说,包括内装、空调、餐饮设备等供应链正在向外高桥地区集聚。

外高桥地区加入邮轮产业布局

目前,外高桥地区推动邮轮产业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正式迈入大型邮轮的“双轮并造”时代。除了首制国产大型邮轮以外,国产二号邮轮也于去年8月开工,计划于2025年12月底交付。

根据《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建设“3+4”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以生产总装、修造配套和设计研发为核心的邮轮先进制造业,以及以邮轮物供、邮轮消费、邮轮文旅、人才服务为特色的邮轮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空间布局上,则是要加快建设“一基地三片区”。赵峰表示,“一基地”是指在外高桥造船厂基础上,联动高东工业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二期,打造外高桥邮轮制造基地。“三片区”是指在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建设邮轮贸易服务片区,在高行工业园区和森兰商务区建设邮轮商务服务片区,在高桥工业园区和巴斯夫科创园建设邮轮研发服务片区。

为加快抢占邮轮产业赛道,《支持外高桥地区邮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邮轮20条”)也同步推出。

在加快邮轮产业市场主体集聚方面,“邮轮20条”将支持邮轮研发、设计、航运、总部企业落户;鼓励建设邮轮孵化机构。其中对首次认定、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邮轮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按上一年度研发费加计扣除额的10%,给予25万~500万元一次性资助。

在推动邮轮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将给予邮轮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项目支持;给予邮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布局;给予邮轮小微企业创新支持;给予邮轮创新型企业奖励;满足一定条件的,给予邮轮企业设备补贴,给予邮轮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等。

在推动邮轮产业链价值链提升方面,将鼓励邮轮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建设邮轮智能工厂;支持邮轮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市、区重点邮轮技术改造项目,项目验收完成后,按经核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奖励。

赵峰表示,未来要全力将外高桥地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通达全球的大型邮轮生产及配套产业基地,全面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世界级邮轮产业集聚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