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出2023年政策新动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

《报告》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并未回避:“从国际看,地缘冲突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发达经济体通胀仍处高位,加息进程尚未见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从国内看,疫情演进的扰动影响仍需关注,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的动能有待观察,房地产业转向新发展模式尚需时日,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存在,人口增长红利消退、绿色转型推进等也可能带来中长期挑战。对此既要正视困难,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方面,相比三季度报告的内容,四季度报告也出现了一些微调。

比如,关于货币政策,在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新增“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房地产政策基调则是在坚持“三稳”的基础上,新增“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从“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改为“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能

进一步促进消费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要求、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报告》在专栏4“我国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中关注了消费复苏的具体情况。近3年来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动能进一步放缓。

数据显示,疫情3年(2020~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同比增速为2.6%,比疫情前3年(2017~2019年)低6.5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主要是由于疫情持续扰动下,供需两端循环不畅、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一是从供给看,疫情传播限制了诸多消费场景,导致“不便消费”,聚集型、接触型消费受影响更大;二是从需求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居民就业、收入、投资理财等均面临一定挑战,导致“不愿消费”;三是从信心看,疫情形势复杂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居民风险偏好降低、预防性储蓄上升,导致“不敢消费”。

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疫情防控优化、经济复苏、居民前期积累的部分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消费需求。

不过,消费复苏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报告》指出,疫情3年居民收入放缓,资产负债表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居民存款能否更多转化为消费尚待观察,未来疫情演进的复杂性也需关注。新市民和农民工的社保覆盖、失业和社会保险的全国调剂和统筹等影响居民消费的中长期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稳增长施策下,经济活力正在释放。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春运旅客人数同比增长超5成。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日前表示,虽然今年春节期间带来的消费复苏比2022年有明显改善,但依然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当“春节效应”过去之后,消费“报复性”反弹的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他认为,需求收缩的扭转是长期问题,需要一系列的长期改革和努力。政策层面要扩大就业,同时增加国家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底气;积极倡导第三次分配,改善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结构。

《报告》指出,中长期看,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离不开消费引擎的重要支撑,需坚定信心发挥好消费增长的战略推动作用。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能。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后半程、资本回报边际趋降、房地产发展模式演变,投资快速扩张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从经济结构更为均衡稳定的角度看,需要消费动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持续关注通胀反弹压力

2022年,我国全年CPI累计同比为2.0%,最高点出现在9月,同比涨幅为2.8%,均低于年初制定的3.0%的控制目标。这与2022年美欧等经济体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

在通胀方面,《报告》称,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PPI涨幅预计将总体维持低位。中长期看,物价水平具备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我国经济供需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

不过,由于需求端放水刺激以及能源危机等供给冲击的“推波助澜”,疫后海外掀起了“大通胀”浪潮。这也引发了学界对中国会否出现疫后“大通胀”这一话题的热议。

《报告》指出,对未来国内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也需关注,疫情防控优化后消费动能可能逐步升温。各方面政策累积效果还在逐步显现;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较为顽固,大宗商品价格仍存上涨压力,海外高通胀也可能通过生产、流通等环节向国内传导。要加强监测研判,持续关注通胀反弹压力。

“展望2023年,消费修复有可能带动CPI涨幅阶段性扩大,特别是与服务消费相关的文娱旅游、酒店机票等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上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就我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关联性而言,经济增速加快通常会对物价有一定推升作用,预计2023年GDP增速有望从上年的3.0%左右反弹至5.5%。

王青认为,在3年疫情对居民收入影响明显、前期财政货币政策均未大水漫灌的背景下,2023年消费反弹幅度以及由此带动的物价上涨幅度都将较为温和,高通胀风险不大。这也意味着物价因素不会对2023年宏观政策的灵活调整构成掣肘。

《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搞好跨周期调节,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