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但大气污染防治仍重任在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28日)上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特别是今年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
刘炳江说,气象预测结果显示,今年秋冬季可能会有厄尔尼诺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会减弱,温度偏高,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不利。“今年以来,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恢复,排放量会有一定的增加,这都给我们出了新的难题和考题。”他说。
今年以来,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排放明显增加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2022年岁末至2023年年初,冀鲁豫晋陕5省出现了一次长达11天的重污染天气过程,4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20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是近年来罕见的情况。2023年截至3月20日,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浓度同比上升23.9%,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刘炳江说,生态环境部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摄影/章轲
在回答记者有关如何督促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的问题时,刘炳江表示,一些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频发,充分暴露出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短板弱项。
他举例说,在排放方面,一方面经济在全面恢复,原来在疫情期间,许多经济活动停止或者减产,现在在全面恢复。以2019年作为正常年来说,2022年汽油的消费量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9.2%,柴油下降了3.2%,今年以来基本恢复。目前钢铁、有色、焦炭等“两高”产品也纷纷在增长。
他分析说,原来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些重点行业,通过产能置换合法合规新建的重大项目已逐步建成投产,产量在释放,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同时一些地方极力追求经济增长,盲目上一些“两高”项目。
此外,部分企业无视环保法律法规,存在侥幸心理,肆意偷排偷放,想方设法逃避监管,甚至多方串通,形成系统性造假链条。部分地方治污攻坚定力不够,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监管流于表面,能力薄弱。
“对此,生态环境部将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刘炳江说。
他告诉记者,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落细,指导各地着力推动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加快补齐VOCs和NOx减排短板,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同时持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减排。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稳妥推进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清零。高质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动锅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开展重点行业VOCs深度治理。加强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及成品油全链条监管。推动天然气管网、电网、热力管网、铁路专用线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港口码头、大宗货物运输企业推动电动重卡等清洁运输方式广泛应用。
“今年还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刘炳江说,生态环境部今年将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指导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逐步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为导向,加强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指导各地开展应急预案修订;进一步提升PM2.5和O3污染预测预报能力水平。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指导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提高识别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帮扶企业完善治污设施,确保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