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7(2023)》(下称《法院信息化蓝皮书》)。
“十四五”期间,人民法院信息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以知识为中心、以智慧法院大脑为内核、以司法数据中台为驱动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2022年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总体框架基本建成。
(资料图片)
但智慧信息技术的司法应用,既存在与司法审判执行专业性不匹配的问题,也存在算法黑箱等隐患,未来,应依托信息化提升诉讼服务与司法活动各环节、司法外部的融合贯通,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智慧集成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人民法院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集约集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司法服务,让有司法需求的群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司法便民服务措施,中国移动微法院2022年3月升级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
平台覆盖四级法院,成为全国法院面向群众、企业提供在线服务的统一入口。用户可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微信小程序进入全国所有法院,使用全国通用诉讼服务功能和当地法院的特色服务功能。
截至2022年底,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数达1675万人,平台累计接收网上立案申请2400余万件,在线送达文书700余万份。
当前,“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在线提供立案、开庭、送达等服务,当事人、律师等办理诉讼事务基本实现全流程、全天候“掌上办”。通过在线方式开展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平均往返法院从近6次减少到只需要1到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智慧诉讼服务发展至今,更突出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联合打造“版权链-天平链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平台”,当事人通过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进行要素式立案,输入登记证书编号等信息可立即获取上链数字登记证书进行核验,并可跨链调取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存档的图片版权登记材料,涉案原图、权属说明、作品登记申请表等情况一目了然,既大幅降低权利人举证难度,也显著提升了庭审效率。
在破产处置方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破产事务一体化办理平台,实现破产财产查控和事务办理“一网通办”、破产信息“一键查询”。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全流程线上办理律师调查令服务平台,律师调查令的申请、审批、签发、使用和反馈各环节全部在线完成。律师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完成调查令的申请和使用,还可在线向法院反馈调取到的证据材料。
智能应用让审判执行智能高效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人民法院建成智慧审判系统,持续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的深度应用。
各类智能辅助系统切实大幅减少了法官的事务性工作。依托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目前已实现案件卷宗信息自动回填、庭审语音自动转录、文书辅助制作、法律知识服务、类案自动推送等服务,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提升庭审效率。
诉讼网络化是人民法院信息化重要的成果之一。我国在全世界率先成立了三家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院90%以上的案件实现了全程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网上审理。
五年间,中国法院的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从自动提取刑事案件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自动推送量刑规范化司法解释、大数据分析提供量刑参考等简单功能,逐步向更为复杂的支持案由、情节等多维度质效统计分析等功能拓展。
司法资源智能推送功能更加强大,截至2022年底,法信平台拥有文献总数达11689万余篇,注册用户117.8万余人,平台总访客量2573万人,总浏览量2.99亿人次。
2022年,智慧法院大脑服务能力继续提升。完成人工智能平台基础AI模块设计规划,面向全国法院提供法信智推、当事人画像、图文识别等智能化服务。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还指出,智慧审判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司法人员认识出现偏差,思想观念需要提升,具备大数据分析、调研能力的人才匮乏。平台太多给法院之间、法院和其他部门之间系统互通互联带来困难,系统仍需整合,智慧审判应用的普及程度还需加强,基础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智能分析让审判管理精准可控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建立在海量数据和智能分析基础上的司法管理活动更加精准。
审判管理层面最为突出的成效是加强智慧法院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了中国裁判文书网个人信息脱敏处理,优化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规范人民法院数据处理工作,促进司法数据安全开发利用。
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将量子加密通信技术和储存传输技术相融合,全方位保障系统与数据安全。量子技术在加密过程中可实现支持配合量子密钥管理服务获取IPSEC VPN工作密钥,通过量子密钥与国密算法结合实现对传输流量的加密,且量子密码支持周期性更新,确保量子加密的安全性。
合肥中院还在5G专网建设的基础上,架设量子设备对5G专线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全部数据加密和解密。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经过五年发展,智慧诉讼服务成效显著。同时,智慧信息技术的司法应用,既存在与司法审判执行专业性不匹配的问题,也存在算法黑箱等隐患,司法自身的特点规律与信息技术取向存在紧张乃至背离,需寻求破解之道。
未来,应依托信息化提升诉讼服务与司法活动各环节、司法外部的融合贯通,为当事人、代理人和社会各界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更好地服务大局,助力民生保障和营商环境优化,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