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粮食生产区域供需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802号建议的答复时明确,相关部门将结合全国粮食生产供需格局变化,统筹研究完善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和调整。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布局是2003年至2004年确立的。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区域划分,以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粮库存等为指标,将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自治区)确定为主产区;粮食调入量较大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直辖市)为主销区;山西、广西、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并逐步增加粮食生产;主销区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稳定粮食产需平衡的局面。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我国确立了13个粮食主产区,有利于集聚资源要素加大对主产区投入,不断提升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以上,挑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梁。但是,粮食供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粮食主产区的增产能力基本逼近极限,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完善粮食生产布局,势在必行。

自古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布局一直在调整变化中,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我国粮食主产区长期分布在南方省份,直至改革开放前,南方14个省份中仍有7个省份能调出粮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传统主产区以发展经济为导向,加快土地“非农化”、农业“非粮化”,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很快从主产区转变为主销区。在现有的13个主产区中,江苏从主产区变成主销区,又从主销区逆袭成主产区。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江苏选择了不同的粮食安全路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江苏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急剧萎缩,产量从1984年3353.6万吨的峰值下降到2003年2471.9万吨的谷底。2003年,江苏没有像广东、浙江、福建那样选择贸易依附型的主销区粮食安全模式,而是选择了自给自足的主产区粮食安全模式,通过积极挖掘耕地资源和单产资源潜力,产量逐步回升,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粮食总量的基本自给。

从资源比较优势看,南方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光热条件好、水资源充沛、土地类型和物种资源多样等有利条件,农作物种植适宜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及油料作物。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加快巩固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可以有效遏制“北粮南运”势头进一步加剧,减轻主产区粮食生产压力。现在南方一些省份出现了粮食生产恢复的良好势头,但要像江苏那样实现从主销区到主产区的逆袭,短期内很难实现。

在现有的产销平衡区中,新疆是世界优质粮食重要产区之一,发展粮食产业天赋好、资源优。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充分发挥当地水土光热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产量从2003年的796.5万吨提高到2022年的1813.5万吨,从全国第23位提高到第15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要加大对新疆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调动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现有的粮食产销格局已持续20年时间,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区划分和调整,才能精准施策,更好地释放粮食生产潜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