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唐朝金】2月2日,随着时钟定格在15:00,*ST凯乐和*ST金洲的“A股之旅”走向终点。当天下午,两家公司先后发布公告,宣布即将退市。*ST凯乐和*ST金洲也成为兔年首批退市公司。

随着A股注册制的实施,退市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实现新陈代谢的重要手段。大河财立方记者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A股退市公司数大概率将超40家。

兔年首批


(资料图)

*ST凯乐、*ST金洲同日退市

在经历2022年的退市潮之后,2023年A股退市股正呈现出提前出清的局面。

2月2日下午,*ST凯乐发布公告,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0.47元,已连续20个交易日(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2月2日)低于1元,已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1月修订)》交易类退市指标。

*ST凯乐还收到了上交所的《事先告知书》。上交所表示,将根据相关规定,对公司股票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如公司申请听证,应当在收到通知后5个交易日内,提交载明申请听证事项及申辩理由的书面听证申请。

事实上,*ST凯乐早已危机重重。除了触发“1元退市”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外,*ST凯乐此前还面临触及财务类退市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红线。

资料显示,*ST凯乐是一家专注于大通信产业闭环及互联网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为信息化产业高端通信设备软硬件制造服务商,是量子通信和专网通信龙头企业。2000年7月,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中国资本市场第1000家上市公司。

据此前证监会查实的信息显示,*ST凯乐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12.25亿元,虚增营业成本443.52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9.36亿元。连续5年巨额造假,导致公司2017年至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均为负。

同样在2月2日,被记载进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还有*ST金洲。

2月2日晚间,*ST金洲公告称,截至2023年2月2日,公司股价收盘价格为0.72元,公司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已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的交易类退市规定,根据相关规则,公司股票自2023年2月3日开市起停牌。

资料显示,*ST金洲公司名称为金洲慈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金叶珠宝,主要从事黄金珠宝首饰的设计、生产、批发和零售。2011年金叶珠宝通过借壳*ST光明成功上市,公司更名为“金叶珠宝”,2016年更名为“金洲慈航”。

据了解,*ST金洲自2022年12月29日跌破1元/股之后,曾在2023年1月16日至1月18日出现一波“三连板”,但收盘价始终未能超过面值。

根据公司披露的业绩预测,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9000万元至6000万元。尽管2022年有所减亏,但*ST金洲存在连续4年扣非后净利润大额亏损、金融机构债务全部逾期、大部分银行账户被查封冻结等问题,公司已丧失主要经营性资产,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已实际沦为空壳公司,经营风险极大。

警报拉响

今年这46只股票也有可能退市

实际上,2023年以来发出退市预警的远不只*ST金洲和*ST凯乐。

根据要求,A股上市公司上一年年报业绩预报的披露时间不能晚于1月31日,因此,根据Wind数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已有超40家A股上市公司提示投资者公司有退市风险。(下附清单)

从目前已经公告退市风险的公司情况来看,大部分公司退市将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其中,有公司因年报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也有公司因为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例如*ST西源,公司预计年报实现营收8万至10万元,期间净利润亏损1.3亿元至1.6亿元;预计2022年末净资产为负6亿元到负7亿元。

公司提醒,2022年度净利润为负值,营收低于1亿,期末净资产为负,将在年报披露后存在被终止上市可能。

目前公司最新股价为0.95元/股,已经连续3个交易日低于1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股东总人数为3.7万。

在河南,同样有上市公司身陷退市“漩涡”。

1月30日晚间,*ST辅仁(SH600781)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22.5亿元到26.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将亏损19.7亿元到23.7亿元。

*ST辅仁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为15.8亿元至16.3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5.8亿元至16.3亿元。

*ST辅仁公告称,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公司将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同日晚间,*ST辅仁还发布了一则公司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

公告还表示,*ST辅仁2021年年度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所涉及的事项包括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及应收账款等。截至目前,公司暂无有效措施对上述无法表示意见涉及的事项进行整改。如果上述事项无法得到解决,公司2022年年报可能继续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股票将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的风险。

退市提前

市场化出清观念正深入人心

2022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实施,强制退市成为这一年A股的热词。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共有46家A股公司被实施摘牌退市,这一数据较上年足足翻了一番。

需要说明的是,自2019年,A股“只进不退”的局面打破以来,退市上市公司的数量连年增长,2019到2021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0、16、23家。

从2022年退市公司的原因来看,多数企业退市是因为经营恶化,2021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也有部分企业因年报难产及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有关。

不过相较于2022年A股退市多发生在年报披露之后不同,2023年A股退市的时间正大大提前。

从数据上看,无论是2月2日触及面值退市的*ST凯乐、*ST金洲,还是在1月份已经露出退市端倪的*ST荣华等,从趋势上看,爆雷后加速走向面值退市正成为市场的选择。

对于这种趋势,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肖玉航表示,相关上市公司爆雷后加速进入面值1元以下,背后反映出投资者对标的公司股票投资价值不断贬损的判断。这些“仙股”的及时出清,彰显出资金博弈的市场化力量。

从整体上看,对于A股公司的退市,相关行业人士看来,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必然要求畅通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

“退市常态化意味着疏通A股市场出口,相较于以往退市效率大幅提升,退市周期缩短,没有主业的‘皮包公司’和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高效快速退出,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以优化和提升,更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相关行业人士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