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萨】临近6月末,A股各家银行2022年度分红情况如何?
(相关资料图)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截至6月29日,已有20家A股上市银行派发2022年度现金红利,合计派息金额748.74亿元,多家银行分红比例超过30%,部分银行股息率超7%。
当前,在理财和投资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高派息率的银行股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股与理财产品是两种不同的金融产品,前者属于权益资产,从底层资产及经验看,权益资产市场波动高于理财产品,投资者应该客观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异。
“真金白银”回馈股东
国有大行超4000亿元分红即将落地
从A股上市银行的分红计划来看,尽管行业普遍面临盈利增长放缓和资本补充压力,但多数银行披露的拟现金分红总额依然十分可观,部分银行分红金额再创新高。
5月10日,瑞丰银行以2.26亿元的现金分红率先开启了A股银行2022年度“分红季”。本周,民生银行、上海银行、沪农商行、苏农银行、渝农商行5家银行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17.39亿元。
从已实施分红方案的银行来看,兴业银行现金分红规模位居榜首,分红金额高达246.8亿元。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的现金分红总额均超50亿元。瑞丰银行、张家港行、紫金银行、江阴银行、苏农商行的现金分红金额均低于5亿元。
针对不同银行分红规模差异较大的情况,周茂华认为,可能与近几年国内复杂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少数银行经营和盈利压力有所增大,复杂宏观环境、区域经济复苏不平衡及银行间差异,个别银行出现盈利波动和分化属于正常现象。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银行分红最好量力而为。一些发展经营管理压力比较大、资产质量相对一般的银行应该降低分红比例,甚至不分红,将盈利用于补充资本,增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为分红大户,国有大行超4000亿元分红也即将落地,上市银行分红将迎来高峰。
6月27日,交通银行举行2022年度股东大会,通过了2022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将于7月11日发放277亿元现金股利,这是交通银行史上最丰厚的一次利润分配方案。根据方案,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普通股总股本742.63亿股为基数,向公司登记在册的A股股东和H股股东,每股分配现金股利人民币0.373元(含税),共分配现金股利人民币277亿元,占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32.72%。
据2022年报利润分配预案,工商银行以1081.69亿元的拟分红金额位居首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紧随其后,拟分红金额分别为972.54亿元、777.66亿元和682.98亿元。邮储银行拟派发现金总额255.74亿元。
“银行持续分红,且超过千亿元,反映银行盈利能力强,股东也实实在在分享了银行发展红利。”周茂华称,尽管部分银行补充资本压力仍大,但分红也体现银行对投资者负责,并给予积极回报。
理财收益率不如股息率?
专家:股息率受多方因素影响,投资者应理性看待
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真金白银”回馈股东的主要方式之一,银行的高现金分红比例和高股息率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银行之间的分红比例和股息率仍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来看,已实施分红方案的银行中,浙商银行、民生银行、苏州银行等6家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均超30%。瑞丰银行、贵阳银行、平安银行的分红比例不足20%。
“从根本上说,银行分红多少会受到业绩增长、行业周期与分红习惯等因素影响。”董希淼认为,当银行业绩增长较快、银行业处于上升周期时,提高分红比例有助于提升对股东和投资者的回报,增强银行股的吸引力,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但当银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部分业绩增长不佳、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不应该实施大比例分红,反之应适当控制分红比例,将更多利润留存用于补充资本,增强稳健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除了现金分红比例,银行股息率也备受投资者关注。已实施分红方案的银行中,华夏银行、浙商银行的股息率分别达7.38%、7.14%,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的股息率均超过6%。
目前,很多上市银行股息率已经超越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尤其是去年股债双杀以及理财净值化转型全面落地的背景下,不少投资者认为当下买理财不如买银行股。
对此,周茂华表示,投资者应当客观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异,股票股息率与银行理财收益率分属两种不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从波动看,上市公司股票波动明显高于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因股票属于风险资产,股息率受公司股价、公司股利等因素影响,且股票投资与入市时机有关。
不可忽视的是,高股息率通常意味着公司的财务负担加重。当前,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的压力下,银行应该如何平衡自身发展和股东回报?
“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收窄较快与宏观经济环境波动有关,随着经济稳步复苏,企业盈利和融资需求改善,净息差压力有望缓解。”周茂华表示,从中长期看,银行应对净息差压力,还是需要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经营效率,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发展轻资本业务,促进更多活期存款沉淀,稳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低收益资产占比,拓宽利润来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