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sICAS)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在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领域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10月28日在线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

欧美脑卒中患者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而我国则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数据显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通过手术或支架进行治疗,而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使用手术或支架临床研究并未得到阳结果。此外,尽管给予强化药物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年复发风险依然很高。

为解决上述难题,吉训明带领团队创建了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该技术通过激发机体自身抗缺血缺氧潜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新型治疗手段。

在此基础上,吉训明团队牵头发起了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于sICAS人群的保护作用研究。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

该研究共纳入3033名受试者,包括入组前30天内发生缺血脑卒中,或入组前15天内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受试者每天使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进行1次治疗,持续12个月。研究发现,经过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降低由sICAS导致的缺血脑卒中或TIA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该研究首次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sICAS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通讯员 王蕾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