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我国的肝癌致死人数位居恶性肿瘤第二大位置,但早期诊断率仍不足30%。肝癌高发背后,跟肝炎高发有关。刚刚过去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如何优化我国慢性肝病人群的肝癌风险分层筛查及随访管理手段,正受到关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教授侯金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肝癌早期,若能被及时发现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达86.2%,接受手术切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56.9%,而目前我国肝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4.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郭亚兵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研究显示,我国肝癌发病与乙肝病毒感染有77%的相关性。在广东,肝癌每年新发人数为2.8万至3万,80%发现时即是晚期,其中约有90%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大多数急性乙肝病毒感染不易被察觉,仅有小部分人会发展成为急性肝炎,部分乙肝病毒感染者会演变成慢性肝炎,之后可能会进展为肝硬化,最后再变成肝癌,而肝癌筛查的重点在于高危人群的发现和管理。

然而,由于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基数庞大,各地卫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目前尚未全面普及肝癌筛查工作。

“肝癌防治要‘三筛而后管’,即筛选肝炎、肝硬化、肝癌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主动预防。”侯金林介绍,为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他的团队创建了全球慢性肝病大队列,纳入11个前瞻性队列约1.74万名慢性肝病患者,创建并验证了一个跨病因(乙肝、丙肝、非病毒性),跨人种(亚洲人、西方人)的肝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aMAP评分),aMAP评分由患者的年龄(A)、性别(M)、白蛋白-总胆红素(A)及血小板(P)这些常见检验指标构建而成,可以预测肝癌风险,其中,评分高于60分的患者为肝癌高风险人群,其5年发生肝癌风险可达到8%至20%。这个评分模型让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开展慢性肝病肝癌筛查管理成为可能。

近日,侯金林团队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了其大型肝癌早筛干预项目“彩虹计划”的最新进展,该项目计划在全国1000家医疗机构、100万慢性肝病患者中开展肝癌早筛早诊,目前已入组11家医院、2家互联网平台总计15.5万例的患者,同时也进入到了一期数据回顾性分析的阶段。

不过,侯金林也表示,肝癌早筛早诊仍是一项公共卫生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医卫(防)融合,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密切协作,通过培训和技术辅导,使肝癌早诊技术和管理规范等优质资源下沉;在专业领域上也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从而共同实现医院到社区的一体化“金字塔”肝癌筛查管理模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