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国家发改委组织行业协会、部分养殖企业及屠宰企业召开会议后,猪价迅速降温。纵观这一个月的猪价走势,尽管涨跌并存,但整体下行。8月2日,布瑞克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均价21.5元/公斤,低于前期高点,不过仍处于今年以来的高位。
业内认为,当前猪价短期震荡整理,正处于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之中。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是价格机制下猪价回归过程中常见的市场现象。
(资料图)
布瑞克咨询高级研究员徐洪志称,6月末到7月初的猪价急涨,透支了未来几个月的涨幅。仅通过政府部门发声稳固市场信心、约谈头部企业、准备抛售冻猪肉等干预措施后,猪价涨势应声回落。从更深层次原因来看,国内生猪市场还很不成熟,多数从业者希望赚快钱,缺乏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产能和价格长期调控机制尚待完善。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称,目前,生猪产能总体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前期压栏大猪会陆续出栏,有利于增加猪肉供给。加之相关部门加强市场调控,稳定供求关系,将促进价格平稳运行。
猪价降温下的急涨急跌
今年3月中下旬,全国猪价一度跌至11.5元/公斤,然后开启上涨行情。尤其是6月底7月初,市场普遍预期7~8月生猪供应偏紧,猪价连续上涨,期间无任何回调,单日涨幅超过1元/公斤。
以7月第一周为例,延续6月下旬的上涨势头,猪价先是突破20元/公斤的重要关口,接着在一周内上涨20%,全国均价逼近24元/公斤,国内多地突破25元/公斤。
徐洪志称,猪价上涨除供需关系确实趋紧外,与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等现象增多也密切相关。但无论是去产能导致的供给不足,还是压栏等投机行为造成的暂时性短缺,对猪价上涨的推动作用总有限度。
朱增勇表示,猪价短期内快速上涨,是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市场情绪躁动,以及不乏资本炒作。由于猪价快速拉升脱离供需基本面,7月初,经过国家及时引导,猪价一改单边上涨趋势,开始回落。
这一个月来,“急跌急涨”成为猪价走势的显著特点。全国生猪均价从7月5日的23.9元/公斤,快速回落至7月8日的21.5元/公斤;然而,7月10日再度上涨至23.5元/公斤,随后连续20天震荡走低,7月27日回落至20.5元/公斤,部分省区跌破20元/公斤;触及低点后,又超跌反弹至8月初的21元/公斤以上。
对于近期杀跌出栏与惜售所造成的猪价涨跌,业内人士解释称,近一个月来,猪价频现单日涨跌幅1元/公斤,甚至超过1元/公斤的大幅波动,让养殖户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生猪何时出栏为宜。因为在正常的出栏节奏下,如果猪价上涨1元/公斤,意味着每头生猪增加100多元利润,否则将减少同样的利润。在正常年份,一头猪的养殖利润只有200~400元。也正因如此,市场总是出现跟风现象,在连续两三天下跌后出现杀跌出栏,在上涨两三天后又转为惜售。
然而,从供给基本面来看,生猪供给有保障,猪价势必要回归合理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057万头,同比下降1.9%,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277万头。
朱增勇表示,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在4200万头左右,生猪产能充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特别是猪价回升带动养殖达到中等盈利及以上水平后,市场各方主体心理预期调整,生猪压栏现象缓解,猪价开始震荡下跌,但前期亏损较大,挺价博弈情绪此起彼伏。不过,需求持续疲软,市场逐渐恢复理性,猪价开始回归合理水平。
对于当前仍处于高位的猪价,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普遍预期8~9月生猪供应量偏少,因此出栏意愿不足。不过,看空者也提醒,6~7月生猪延后出栏,改变了大猪供应,且消费持续低迷,普遍较往年同期减少二至三成。
养殖龙头开始回归理性
猪价下行,对头部猪企的业绩带来巨大影响,今年上半年纷纷大幅亏损。
即便是2021年唯一保持盈利的上市猪企牧原股份,预计2022年上半年亏损63亿~69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95.26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时生猪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导致公司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牧原股份在公告中称。
根据正邦科技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预计亏损38亿~4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5.72%~221.66%。
徐洪志认为,对头部企业而言,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在扩张规模的过程中,对“猪周期”形成准确预判,并审慎管理资金链,即便是在猪价下行陷入亏损阶段,也能够熬过行业寒冬。
在朱增勇看来,在猪价波动下,养殖龙头开始回归理性。一些龙头养殖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提质增效和下游产业链的完善,特别是一些低质量扩张的企业,需要加强种猪、饲料营养技术等方面的研发。
当然,为抵御猪价下行,除养殖环节外,目前,多数龙头企业已经开展生猪期货,并布局下游屠宰、食品加工,甚至销售端。
对于屠宰加工,徐洪志称,养殖企业布局屠宰环节的目的,旨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对冲猪周期波动风险,但也不可避免会在行业资源整合和现金流管理等方面形成更为复杂的风险隐患。
他认为,屠宰行业毛利率相对较低,全国规模屠宰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在30%左右,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下游渠道的建设和维护,这一点不可能仅依靠企业在养殖环节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策略就能轻易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猪价的周期波动不能单纯依赖规模化水平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朱增勇表示,熨平“猪周期”,核心在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既需要生物安全水平、规模化、组织化、规模效率、成本竞争力等提升,也需要产销布局、产业链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完善。同时,在市场资源配置失灵时,辅以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
饲料成本下跌、仔猪价格上涨
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玉米CBOT价格已经连续三个月下跌。业内认为,这表明市场对小麦、玉米的未来价格走势看空,利好国内养殖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改善经营效益。
从国际粮价走势来看,前期暴涨透支了粮价,随后暴跌又完全吞噬此前涨势。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之前各路资本、市场情绪将粮食价格炒得太高,俄乌冲突爆发不到一个月,国际小麦价格就一步到位,上涨50%左右。后期随着美联储加息、欧美衰退预期加剧,以及需求不振,炒作资本撤离,大宗商品基本偃旗息鼓。受近期乌克兰签订粮食出口协议等因素影响,粮价加速回调。
郑文慧称,当前粮价比俄乌冲突前还要低,可能随着调整到位,未来仍有震荡向上的空间,前期一些导致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因素仍未消退,比如黑海地区粮食出口仍有高度不确定性,能源危机、供应链危机、全球通胀等问题未得到实质解决,再加上当前全球极端干旱天气带来担忧。不过,粮价很难再现类似上半年那样的暴涨行情。
对于国际粮价回落,徐洪志称,主要原因是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美联储加息力度空前,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承压;此外,前期导致粮价高企的若干负面因素如天气干旱等得到缓解。
他提到,今年上半年,饲料用玉米进厂价在2700元~2900元/吨的区间内波动,而豆粕价格虽一度升至5400元/吨的高位,但为时甚短,大部分时间都在3700元~4200元/吨区间内。当前粮价回落,对生猪养殖利润空间的贡献将不及预期。
朱增勇认为,如果后期玉米等饲料原料逐渐回落,降至上年初期水平的话,预计行业完全生产成本可以下降1元/公斤左右,生猪养殖效益将能够提升100元~150元/头。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仔猪价格涨势较猛,15公斤仔猪价格在800元/头左右,已相较今年2~3月份翻番。这意味着,市场普遍看好后半年猪市。徐洪志称,考虑到目前仔猪价格还在上涨,外购育肥模式如果要保持稳定盈利,猪价应不低于20元/公斤。下半年猪价预计在18元~25元/公斤的区间内波动,预计盈利空间每头最高不超过800元。
朱增勇表示,从7月份开始,外购仔猪养殖户的完全成本预计超过17元/公斤。随着四季度供给和消费均会季节性增长,但在供给有保障的基本面下,专业育肥生猪预计将保持微幅到小幅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