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1年,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从3.5%增长至7.8%,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达20%。随着外资险企持股比例限制的放开,国外保险公司在国内的布局也逐步深化。其中,安盛、安顾、安联、安达这四家“安字辈”外资巨头的动向最为市场关注。

“中国市场非常重要,在安顾‘2025年雄心计划’中,中国是重中之重。”安顾中国首席执行官思勇明近日在专访中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安顾集团隶属于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是德国和欧洲主要保险商之一,业务遍布全球约30个国家及地区,并以欧洲和亚洲为重点市场。

去年,安顾战略入股泰山财险,将在华市场业务从寿险、健康险扩大到了财险。思勇明称,在过去的近20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在安顾集团的业务战略布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安顾在华投资资本目前约为20亿元人民币,未来有望继续追加投资。


(资料图片)

预计中国保险市场将保持高增速

从2012年,交强险业务对外资财险全面放开,到2018年,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拟放宽至51%,再到2022年9月起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管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10年来,中国保险业持续开放。截至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10年间增长了1.3倍,资产增长了6倍。

安顾集团是跑步入局的外资险企中备受瞩目的一员。这家德资险企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成立了欧乐旅行援助,同年安顾旗下商业健康险公司DKV(德国健康保险股份公司)与中国人保合资成立了人保健康。2007年,成立了中国代表处。

和很多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脉络相似,安顾在中国业务版图的扩大主要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实现。2013年,安顾与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德华安顾人寿,2021年这家合资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增长超过25%。2019年,安顾中国正式成立,作为在中国区总部统筹安顾在华现有业务并对各项新业务进行战略布局。2020年安顾又有一系列“大动作”:与长城汽车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合并欧乐旅行援助与欧善北亚咨询;增资入股泰山保险,以此进入中国财险市场,作为对现有寿险和健康险业务的补充。

在思勇明看来,相对于欧洲市场趋近饱和,中国保险市场具有高增长潜力,长期来看,中国市场不仅具有大量的业务增长点,利润和投资回报率也非常可观。根据行业预测,未来10年,中国保险市场仍将保持7%的增速。

同时,中国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的市场,在中国市场的一些实践与经验,可以用到其他市场。中国市场的监管环境也日趋成熟,这是外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监管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要求,对数据、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加强。随着监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外资企业将从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助力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思勇明说。

归根结底,中国市场潜力大的背后驱动因素还是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将有助于保险行业在未来几十年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市场预测,2035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增至8亿人,具有强劲的购买力。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中国2023年和2024年的GDP增长率仍将分别超过5%。行业预计未来中国对于全球保险行业的增长贡献率将会达到20%。

“保险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我们在华投资资本目前约为20亿元人民币,而我们在华的商业计划都是以10年甚至15年来规划的,未来有望继续追加投资。”思勇明表示。

看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在中国各项业务中,思勇明非常看好商业健康保险,他认为外资在其中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银保监会深化商业健康保险领域改革,落实《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配套制度,修订完善了健康保险政策和制度。今年4月,中国保险业协会正式发布了《商业健康保险目录的标准制定与长期发展》课题报告,商保目录渐行渐近。

思勇明表示,商业健康保险目录的发布将是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也印证了商业健康保险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他告诉记者,德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也经历了商业健康保险目录发布,而且中德两国的一些情况具有一定相似性,都是以社会保险作为保障的基础,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两国都面临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德国的商业保险竞争尤为激烈。德国人口大约8000万,有46家商业保险公司。而中国人口约14亿,却只有100多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险业务,空间巨大。

思勇明认为,德国的经验是实行双轨制,既包括社会保险又包括商业保险,两者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高收入的商业保险客户一旦选择加入商业保险,就不能再选择社会保险。为了吸引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非常重视对客户的细分,从而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在他看来,这种双轨制和行业实践可以为中国政府、监管机构以及保险从业者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关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8803.6亿元,同比增长7.7%;赔付支出4085.3亿元,同比增长39.9%。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思勇明认为,外资机构在这个领域可以有所作为。

第一,有利的监管环境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为医疗健康行业提供资金和创新支持。还需要保障保险公司能够结构性盈利。第二,差异化和客户细分是实现可持续性获客和留存的关键。将商业健康保险与有吸引力的健康险服务相结合,是实现产品差异化和提升客户价值感知的基础。第三,成本控制和卓越的理赔管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这需要在数字化方面进行投资,并有选择地与相关理赔服务商合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