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资料图片)

2023年1月,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86,较上月回升,但仍低于50荣枯线。经济学家们认为,短期内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随着疫情平稳,经济将企稳回升,未来宏观政策将维持稳增长基调继续发力。

本期调研中,首席经济学家们对2022年12月CPI同比预测均值为1.81%,PPI同比预测均值为-0.36%;他们预计12月进出口增速将维持负数,贸易顺差将由上月598.4亿美元的公布值扩大至732.93亿美元,2023年外需回落,出口将承压。

经济学家们预计,2022年12月新增贷款11811.25亿元,他们对12月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为1.68万亿元,M2同比增速为12.19%。

本次预测中,给出存贷款利率预测的12位经济学家均预计,未来一个月存款基准利率发生变动的可能性较小,有4位经济学家预计1月内一年期LPR水平可能会下调。2022年内两次降准,给出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预测的12位经济学家中,有4位预计未来该指标存在较大的下调可能。

2022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9793,在本次调研中,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1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回升至6.88,到2023年底将进一步回升至6.67。

2022年世界各国央行开启了新一轮加息周期。首席经济学家们预计, 2023年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将会边际减弱,对我国经济金融影响不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

表1 CBNRI首席经济学家调研:2022年12月预测

正文

一、信心指数:1月为49.86,仍低于荣枯线

2023年1月,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86,较上月回升,但仍低于50荣枯线。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疫情波动在去年末今年初冲击经济,经济学家们认为短期内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随着疫情平稳,经济也将企稳回升,未来宏观政策将继续发力。

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大疫三年后,渐进重启将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题。参考海外经验,经济活动向常态回归将显著提升消费动能,特别是服务消费有望出现显著反弹。政策助推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稳健增长。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出口和房地产,但房地产的政策支撑在不断变强。

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认为,疫情管控优化后“疤痕效应”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对经济恢复预期还需要时间,叠加房地产市场下行和海外加息影响,2023年上半年经济恢复情况的判断较为谨慎。货币和财政政策仍会保持宽松基调,但力度相对有限,房地产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下半年经济恢复情况相对较好,呈现前低后高态势。

瑞穗证券周雪预计,2022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会明显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她表示,鉴于本土疫情发展较快,经济活动应该会在春节后出现明显复苏,有利于中国全年经济增长恢复到5%以上。她预测中国2023年全年经济增长5.1%,央行应该在银行净利差显著缩小的情况下,破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全年15bp)。尽管防疫政策已大幅松绑,在消费者信心普遍疲软的背景下,发行特别国债来支持消费券的发放可以起到较好的提振作用,撬动居民消费的快速复苏,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使经济早日回归正轨。中国出口在2023年会面对较大挑战。政策层面,应该把重点放在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上。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认为,2023年,货币政策收紧叠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下行风险加大,对中国的外部需求环境带来进一步压力。同时,面对俄乌冲突以及美西方对中国的持续遏制,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将错综复杂。鉴于此,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应更多依赖内部驱动力,特别是要促进“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发展,以国内消费与投资为主带动经济增长,并妥善化解与减少经济金融风险的冲击。在微观市场层面,要特别重视增强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的信心与活力,带动民间投资,促进就业与消费。

二、物价:2022年12月同比预测均值CPI为1.81%,PPI为-0.36%

经济学家们认为,我国通胀上行情况总体较为温和,他们对2022年12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81%,较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11月值(1.6%)上升0.21个百分点。其中,海通证券梁中华和长江证券伍戈给出了最高预测值2%,渣打银行丁爽给出了最低预测值1.4%。

经济学家们预计2022年12月PPI同比增速为-0.36%,较统计局公布的上月值(-1.3%)上升0.94个百分点。调研中,该指标的预测最高值为0.3%,来自瑞穗证券周雪;最低预测值为-2%,来自毕马威康勇。

长江证券伍戈认为,从亚洲走出疫情的过程来看,各国物价似都经历了明显抬升。被压制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才是物价上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且服务消费类价格的修复弹性高于商品消费。相较海外主要经济体,疫情期间我国的应对政策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并没有采取大量的针对居民家庭的补贴政策。尽管该过程中,我国M2货币增速也高于名义GDP,但历史来看幅度并不大,这对未来通胀的滞后拉动作用可能有限。展望未来,随着疫情峰值消退,2023年二季度开始核心通胀或显著回升。但经济增长目标温和,政策刺激有限,大宗商品、猪价冲击不大,CPI中枢虽高于2022年但难以破“3”。基准利率未必有明显反应,但市场利率可能顺应名义GDP上移。

英大证券郑后成认为,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呈“V”形走势。在2022年11月PPI当月同比录得-1.30%的背景下,2023年1~6月PPI当月同比大概率持续下行,录得深度负增长,并在6月触底。至于2023年下半年,他认为可能在6月的基础上反弹,但是反弹的力度不会太高。总体来看,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全年处于负值区间,类似于历史上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的情况。

三、外贸:2022年12月衰退型贸易顺差将扩大至732.93亿美元

经济学家们预计2022年12月进出口增速将维持负数,出口数据从11月的公布数据-8.7%降至-10.48%,进口数据从上月的公布数据-10.6%微升至-9.08%,贸易顺差将由上月598.4亿美元的公布值扩大至732.93亿美元。

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要重回合理区间,仍面临较大的内外部压力,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欧美可能陷入衰退,在外需走弱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减弱。连平表示,海外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意味着外部需求总量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表示,由于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2%以下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他认为,2023年出口受到的压力恐怕比较大,从2021年到2022年,出口对整个GDP增长提供了不错的正贡献,但2023年有可能呈负贡献。

四、新增贷款:2022年12月预测均值为11811.25亿元

经济学家们预计,2022年12月信贷数据将稍低于上月,新增贷款将由上月公布值(12100亿元)下降至11811.25亿元,调研中,最小值9500亿元来自渣打银行丁爽,最大值16000亿元来自毕马威康勇。

海通证券梁中华表示,货币信贷方面,根据万得统计,12月政府债净融资约为3100亿元,继续形成拖累。信贷融资方面,政策的积极发力仍将支持企业信贷表现,主要体现在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的抓紧投放、房企保交楼支持力度增加等。不过疫情迅速蔓延下,12月居民部门融资表现或继续低迷。综合来看,预计12月新增社融2.2万亿元,存量社融增速小幅回落至9.9%,新增信贷规模预计在1.3万亿元,信贷存量增速稳定在11%。

五、社会融资总量:2022年12月预测均值为1.68万亿元

调研结果显示,2022年12月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为1.68万亿元,低于央行公布的上月数据(1.99万亿元)。其中,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给出了最大值2.5万亿元,渣打银行丁爽给出最小值0.83万亿元。

民生银行温彬预计,2022年12月社融大幅缩量,增量1万亿元左右,疫情扰动、债市调整叠加高基数,社融增速可能跌至10%以下。他表示,12月社融主要受以下因素拖累:一是财政错位和高基数效应下,12月政府债净融资预计同比大幅少增。万得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政府债券净融资2259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7194亿元。其中,国债发行和到期量均较高,地方政府债发行和到期量均较低,二者净融资额分别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4585亿和2609亿元。二是受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影响,预计去年12月企业债净融资为负,且缩量明显。万得数据显示,12月信用债(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净融资额-6129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大幅减少4733亿、7283亿元。三是随着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完毕,12月委托贷款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在年底时点或需要进一步压降。四是12月短期票据延续“零利率”行情,月内票据融资规模预计较高,未贴现票据或维持负增长。

六、M2:2022年12月增速预测均值为12.19%

经济学家们预计,2022年12月M2同比增速较上月有所下降,从央行公布的11月水平(12.4%)降至12.19%。其中,渣打银行丁爽给出了最大值12.8%,长江证券伍戈给出了最小值11.5%。

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2022年在M2方面,一方面,12月受疫情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将继续增加;另一方面,12月理财回表现象仍在持续,二者或共同推动M2同比上行。结合季节性因素,12月M2同比或上行0.2个百分点至12.6%。

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23年1月利率水平下调可能性较小

本次预测中,给出存贷款利率预测的12位经济学家均预计,未来一个月存款基准利率发生变动的可能性较小,有4位经济学家预计1月内1年期LPR水平可能会下调,其中3位经济学家认为5年期LPR水平同样存在下调可能,其他经济学家认为5年期LPR水平月内调整可能性较小。2022年内两次降准,给出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预测的12位经济学家中,有4位预计未来该指标存在较大的下调可能。

八、汇率:2023年底人民币汇率预期为6.67

2022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9793,在本次调研中,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1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回升至6.88,到2023年底将进一步回升至6.67。

英大证券郑后成表示,从中美两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美元指数的周期规律、人民币汇率的周期规律看,2023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大于贬值压力,外汇市场在2023年大概率稳定运行。

九、官方外汇储备:2022年12月末公布值为31276.9亿美元

1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6.9亿美元,较11月末增加102亿美元,增幅为0.3%,这一数据低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他们的预测均值为31325.91亿美元。

民生银行温彬认为,2022年12月,全球通胀虽高位回落但仍远高于各国政策目标,发达国家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全球债券和股票价格总体下跌,我国外汇储备受到资产价格变化的负面影响。不过美国通胀先于欧洲回落,美国加息已充分定价,美元指数高位回落,全月下跌2.3%,也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部分因汇率折算而升值。从两方面看,在汇兑和资产估值因素相互对冲的情况下,去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环比增加102亿元,表明国际收支的改善起到了较大作用。特别是12月我国沪深股市“北向通”净流入资金超过350亿美元,表明海外资金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前景。受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多国外汇储备规模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规模下降1.3万亿美元至11.6万亿美元,降幅为10.22%。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全年基本稳定,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四季度连续三个月上升,有利于外界增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十、政策

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表示,政策方面: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就是要增加政府的财力支出,财政赤字、专项债的规模要适当扩大;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的政策不会退出,但是也不会再加码。2023年的经济比2022年要好,财政收入加快,再加上赤字增加,政府的财力就会增加。新增财力,一是直接转移给市县两级政府,在基层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可以扩大居民消费,既是政府扩大公共消费支出,也可以相应减少居民支出,挤入民间消费。二是保障必要的政府投资,还可以采取贴息的办法来支持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技改投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政策性银行也会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所谓有力就是总量要够,社会融资总量要适当高于国家确定的名义经济增速调控目标。精准就是结构性政策工具继续发挥作用,对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政策应延续,增加对绿色、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要合理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特别是个人信贷成本,稳健房地产的需求。第三,着力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支持房地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加快养老、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消费。疫情放开以后,服务性消费可以有比较快的反弹。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继续拉动投资。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表示,2023年以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较有力带动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未来的宏观政策应以恢复与增强市场信心为主,特别是应促进市场活力,增进中小企业的投资信心与获取资金的便利性,带动就业增长。同时,应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避免灰犀牛事件对金融稳定与经济稳定的重大冲击。

十一、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2022年世界各国央行开启了新一轮加息周期。其中,美联储全年共加息7次,合计425个基点;欧央行全年加息4次,共加息250个基点。日本央行则在2022年底酝酿政策转向,并将10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上限提高一倍,至0.5%。首席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将会边际减弱,对我国经济金融影响不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

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表示,美欧等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边际上已经减慢,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已开始回稳,对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对我国经济金融影响不大。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紧缩不构成对我国稳健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制约。

德勤中国许思涛预计,美联储正进入加息末期,中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将面临更少约束,就如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已从两个月前的7.3回升至6.9左右。但亦不可忽视,过度收紧、缺乏协调是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

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表示,美联储打破市场对2023年降息预期,美国陷入衰退已成定局,欧洲也陷入衰退过程中,2023年外需将会大幅回落,出口难以支撑。日本央行转向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需要提高警惕。我国货币政策还是要以我为主,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通胀压力下,预计美欧日央行将进一步紧缩,其中市场预期美联储在2023年加息节奏力度将放缓,停止加息,甚至可能转向降息;他表示,大力度加息下,美欧等面临衰退压力,可能从外需角度拖累中国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加息以及衰退压力下,海外金融市场可能有调整风险;如果幅度不大,中国可能成为避风港,可能有更多资金流入;极端情况下,金融市场风险将外溢到国内,国内金融市场也会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大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大力度稳经济,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本期“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18位经济学家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

程实: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丁爽: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康勇: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李文龙: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

梁中华: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陆挺:野村国际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王涵: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许思涛: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郑后成: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周雪:瑞穗证券亚洲经济学家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首席经济师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文 | 何啸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