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国两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将公布2023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本次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中,经济学家们对全国GDP和居民消费价格的增长目标进行了预判,并给出了判断依据。
上图中依次为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上左一),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李文龙(上左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上左三),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上左四),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下左一),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下左二),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下左三)。
主要观点:
(资料图片)
全年GDP增速目标预测均值为5.28%,CPI增速目标预测均值为2.71%。
丁安华:一方面,2022年作为基数,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干扰;另一方面,2023年是疫后经济重启的第一年。2023年的经济目标将以消费和投资作为主要力量来实现。消费主要依靠服务业复苏。投资则以制造业和基建为抓手,同时坚持稳地产政策。出口则在外需的影响下成为拖累。
庞溟:综合考虑促进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合理区间的要求、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全年经济增速大概率超过5%。
王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增长,政府的工作可能会更倾向于促进经济增长,可能会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来表明态度。在低基数效应下,再考虑疫情防控优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2023年经济增速可能不低。
打铁还需自身硬,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还是要依靠经济发展来应对和解决问题。疫情三年,经济明显受到冲击,人们也期待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速来增强信心。
祝宝良:一方面,经济增长目标要考虑需要。任何国家在设定本国的经济增速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就业目标。2020-2022年的三年里,我国经济年平均经速为4.5%,每年新增就业基本达到1200万人以上。今年我国有1158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要维持5.5%左右的失业率,新增就业至少要达到1200万人,需要5%甚至更高一点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目标要有可行性。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我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受限、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房地产行业恢复艰难等因素,实现经济发展达到更高水平的难度不小。结合我国潜在的经济水平,把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在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郑后成:回顾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从1994至2022年的29年间中,多数年份设定了GDP增速预期目标。这些GDP增速预期目标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明确的数字型,如199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目标定为8%”;二是数字+“左右”型,如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三是封闭区间型,如20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四是半封闭区间型,如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五是不设置GDP增速预期目标,如新冠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我认为,2023年GDP增速预期目标很可能是第二种或者第三种类型。
如无意外,2023年我国还将设定GDP增速预期目标。目前有四个选项,分别是“5.5%左右”,“5%至5.5%之间”、“5%左右”以及“5%以上”。我认为“5%至5.5%之间”的概率较大。
李文龙:考虑到2022年的基数效应以及2023年各地“拼经济、促发展”的工作重点,在没有严重意外冲击的情况下,5.5%的基本增速目标可以实现。
许思涛:考虑到基数效应和当前政府把稳增长作为工作重点,2023年实现经济预期目标的空间会相对大一些,并且对于通胀会有更高的容忍度。
——
文 | 何啸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