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安门外大街156号,有一幢中西合璧的砖混二层建筑,它的门口竖有一块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牌“为宝书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日,500多平方米的“新华书店·为宝书局”重装开业。一些附近的老街坊遛弯走进来,感叹眼前一亮的变化。过去经营了几十年的地安门新华书店,被通透简洁的新空间取代,一座圆形吧台提供咖啡和酒,白色书架之间形成街道和胡同的格局。北京城门、四合院宅门等元素以简洁的设计出现在书店里,来访者还能通过数字设备,“在书店里看中轴”的AR沉浸式体验,感受中轴线和传统建筑之美。

正在展出的“开门”主题展,选出一系列“建筑的门”“城市的门”“家的门”“抽象的门”等关于“门”的书籍,既对应书店的全新开幕,也从图书、展览、活动乃至饮品来呼应“开门”主题。

二楼则以红色城墙为基调,“山舞台”的空间设计承载各种活动,临街的一处阅读空间则重现百年前为宝书局的历史样貌。

为宝书局的内容主理人宋壮壮是一位80后设计师,也是帝都绘的联合创始人。

刚开幕的这段时间,宋壮壮每天都来书店。空闲的片刻,他喜欢坐在街边,看着人来人往,体会各种可见或不可见的城市细节。

他与这家书店有着30多年的渊源。1989年,宋壮壮出生在地安门外大街附近的帽儿胡同。还在婴幼儿时期,他就常被家里人一路推着,来书店遛弯。

中学时,他对城市与建筑产生浓厚兴趣。这家新华书店以北京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的书籍为特色,他还记得,“一楼左手边几乎一整条书架都是关于北京的书”。少年时的他,常常泡在书店,把这里当作信息资料库,又去档案馆查资料,到测绘局找图纸,一步一步探索北京城市设计和建筑空间,潜移默化地通往他未来的路。

宋壮壮一路从清华大学建筑系读到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回国后,他与同样在中轴线上长大的伙伴李明扬创立帝都绘,这个信息设计工作室一边做着关于北京的城市研究与城市可视化设计,一边以书籍、展览、报告和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公众普及传播。

能有机会参与改造并运营这间书店,对宋壮壮来说是一种幸运。书店不但连接起他个人的成长记忆,也将他多年研究中轴线的经验结合起来,更立体地解锁中轴线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百年书店往事

早在大学三年级,宋壮壮就开始了对中轴线以及为宝书局的研究。

在“中国北京近代建筑史”这门课上,他第一次接触到“北京中轴线”的概念。这堂课让他的视角发生转变,原来自己从小居住生活的空间也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当时写的论文就以北京几个店铺为例,其中就有为宝书局。”宋壮壮说,从外表看,为宝书局更像是一幢西洋式建筑,代表了民国时期中西杂糅的风潮,“民国时期的建筑很有意思,既不是纯中式,也不是完全西式,而是在西方舶来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化互相冲撞的结果。”

为宝书局的建筑既有典型的西洋柱式结构,也有中式的雕砖镶嵌。他发现,在大栅栏,有很多民国时期建造的店铺也是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当时十分风行。尤其是比较新颖的店铺,都会倾向使用这种风格。

为宝书局一度是京城文化的象征之一。已故戏曲作家翁偶虹曾在他的《鼓楼三条街》里写:“过了天汇大院,有两个比较维新的商店,一个是‘为宝书局’,一个是‘父子药房’。为宝书局专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新版书……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当时,这个书局的经营思想,还是进步的。”

书局门前的匾额也曾留下诸多文人墨客的笔迹。康有为、郑孝胥、张伯英等人先后为书局书写过匾额。

重新挂上“为宝书局”牌匾时,帝都绘专门收集书法家张伯英不同时期书法作品中的“为宝书局”四个字,用复刻的形式模拟出张伯英版匾额曾有的样貌。

宋壮壮做了很多研究,包括为宝书局当年的样貌、建筑特征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些研究变成一个复古空间。二楼一间名为“书局记忆”的阅读区域,用木地板、老式家具以及“为宝书局”牌匾,还原民国历史。

“这家书店非常有故事,溥仪的弟弟经常到访,历史学家朱家溍上学时也常到这里买文具。”宋壮壮说,他们特地把一些文化名人曾为为宝书局写过的文章或是片段,陈列在“书局记忆”里。

为宝书局的名字,取自《大学》“惟善以为宝”之意。宋壮壮构思了英文名The Valuable与“为宝书局”相对应,“valuable的意思是宝贵,很巧的一点是,它跟中轴线申遗还有一些关系,申遗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突出普遍价值”。

中轴线上的书店

“为宝书局是以中轴线为主题,简单来说就是‘中轴线上的书店,书店里的中轴线’的概念。我们希望能成为一家博物馆式的书店。”宋壮壮说,他们在书店里为中轴线这个概念,设计了诸多巧思。

为宝书局所在的地安门大街与中轴线重合。当你走进书店大门,入口的椅子上贴着一行字,提醒你正坐在中轴线的东边。在大门的地板上,一条红色的中轴线从你脚边延伸到远处的楼梯,直至二楼。正如正阳门划分了中轴线的南北,书店的一层与二层之间也用巨大的拱门进行划分。

大学时,宋壮壮曾与朋友创立一个建筑与城市的通识教育项目“我们聊建筑”,在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中学开展城市建筑普及教育。他在课堂上启发孩子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知,但每堂课人数有限,逐渐地他想做更大范围的普及,于是有了2016年诞生的帝都绘。

在建筑界和设计界,帝都绘最初是一个年轻而活跃的创意团队。他们寻找很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城市话题,将搜集调研来的数据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传播普及关于北京城市设计和中轴线的内容。

这些年,帝都绘火出圈的作品包括“北京地铁基因图谱”“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以及2022年5月制作的北京疫情传播链动态地图。

帝都绘工作室出版的《长城绘》和《中轴线》也是豆瓣高分图书。其中《中轴线》将不同时间空间下的场景与人组合在一幅画面上,串联起700年历史的北京城。中轴线不再是一条冰冷的线,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烟火气。也因此,这本书被读者评为“发现很多以前没注意的城市秘境”,“非常用心的绘本”。

他们在什刹海城市探索中心策划展览,出版图书、策划一系列城市文化产品,某种程度上,为宝书局的重启让帝都绘把过去所做的事情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这间重装开幕的书店,宋壮壮坦言,帝都绘没有运营书店的经验,但他们的想法是,把书店做成一个以中轴线为主题、博物馆式的复合空间。

所谓“博物馆式”就是这家书店除了卖书,还会策划出更多与中轴线相关的有趣的主题展。宋壮壮想破除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从一些跟今天的人相关的内容做起。

“自古以来,中轴线就是普通人生活的地方。”他希望为宝书局能从最普通的角度做起,比如5月1日,“我们生活在中轴线上”系列活动第一期,宋壮壮把过去三年里对地安门外大街街头书法的记录整理出来,把那些卖冰棍的,写着“闲人免进”“再见北京”等文字的街头书法做成一个展览,以此体现中轴线生活的多样性,展示普通人生活的另一面。

书店里的书籍,很多都由帝都绘来筛选。但要填充500多平方米的空间,还需要慢慢增加藏书量。

为宝书局里的季度主题展览可谓这家书店的重头戏。每个季度,帝都绘都会策划一个主题,跟博物馆展览一样,在展陈期间有展览、有活动,还会设计一些帝都绘出品的周边产品。

在“开门”主题展上,他们挑选出100多本以“门”为主题的书单,其中核心书籍12本,陈列在一楼最醒目的位置。

与主题展览互为搭配的,还有城市行走的线下活动。4月22日下午,宋壮壮就以领队的身份,带着读者探访为宝书局附近的重要地标地安门,行走从玉河遗址开始,环绕着已经消失的地安门,借助老照片和老地图“寻找”地安门。这样的行走活动也将在为宝书局不定期举办。

在宋壮壮想象里,从策展到书籍,从跟主题相关的咖啡饮品到行走路线,中轴线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元的解读路径,“未来,这些主题会把书店中的各个板块串联起来”。他甚至想,让书店申请为“类博物馆”,让中轴线文化主题在一家书店里完成更立体、可视化的公众传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