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努力优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进一步完善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周小全如是称。


(资料图片)

周小全是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新增设的“科创金融工作室”专场活动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此次专场活动,聚焦“注册制与科创企业直接融资机制创新”“知识产权金融畅通科技创新新路径”“风险投资助力初创企业加速发展”三个话题,邀请科创企业创办人、金融机构高管展开深度对话。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上海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进一步了解科创企业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科创,相关部门正在开展调研走访,积极谋划金融如何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科创企业上市需关注这些问题

注册制的全面落地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多样、高效的融资渠道。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注册制配套机制,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发展?如何推动科创企业更好地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以便企业高效获取成长所需资金?这些问题被广泛关注并引发业内讨论。

设立科创板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级的关键一招。截至6月10日,科创板共上市53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6.65万亿元。近3年,科创板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9%、56%。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球业务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市场发展部总监傅浩看来,科创板对于科技创新的助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科创板534家公司中,超过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有三成的科创板公司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有五成的科创板公司参与国家重要科研专项。

二是“钱”,科创板离不开创投,离不开资金,534家公司募资逾8300亿元,超90%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带动了资金在募、投、管、退4个环节的循环。

三则是“技术”,科创板公司2022年投入研发金额1284.68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6%。

就企业登陆科创板的收获而言,傅浩认为,一方面,上市让企业变得更加规范化,更加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上市有助于营造科创企业与资本和谐共存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以及通过股权激励方式留住人才,提高企业凝聚力。

从保荐机构的角度,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姜诚君补充称,全面注册制背景下,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上市标准,科创企业可以通过上市解决融资难问题。另外,上市也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公信力,有助于企业市场开拓、产业并购等。

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比较关注的一点则是,上市需要做哪些准备,考虑哪些核心问题?

姜诚君认为,上市是企业不断规范的过程,筹划上市过程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根据企业所处行业、技术含量、未来发展计划,选择合适的上市板块;二是科创企业需要关注知识产权归属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纠纷;三是股权激励的设计需要考虑周全,如锁定期多长、未来退出如何安排等;四是要关注信息披露豁免问题,哪些可以不披露,哪些可以适当披露。

知识产权融资存难点

除了通过上市方式直接融资外,“知识产权+金融”的创新服务体系,拓宽了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但企业知识产权如何估值成为一大难点问题。

多位与会嘉宾反映,由于缺乏高效运营机制和转化渠道,我国知识产权所蕴含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确实比较困难。涉及到专利交易买卖就变成所有权交易,并不是大多数企业可以马上证明这个专利值多少钱、这个商标值多少钱。”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冯勇称。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主任顾功耘也称,“现在大多数评估机构都是对实物资产进行评估,也有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但是按照怎样的标准来管控,知识产权的评估机制、评估能力能否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估值?”

站在创投机构的角度,联创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韩宇泽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一直在突破,通过梳理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可以有一定的参考标准。对于投资项目,股权投资机构主要基于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参照境内外同类型企业等方式来进行估值。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汪素南分享了实操经验,“会结合知识产权局及技术交易所等的评估来估值。目前大部分银行已接受知识产权融资,但不是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接受,主要接受真正的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等。”

多位与会嘉宾就知识产权金融发展提出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法律体系;二是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及评估制度;三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收储制度。围绕知识产权运营与管理业务,打造全链条、全系统、高质量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金融发展能效,一是探索多样化知识产权金融组织形式,二是打造一体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三是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供给。

另外,在会上,企业、银行和创投机构高管还围绕科创企业风险投资面临的痛点、堵点问题展开交流。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投贷联动实现资本与科技的良性互动,不断探索和迭代与投资机构的联动内涵,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等国有资本作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主力军作用,聚焦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早期投资的创投机构,鼓励产业链链长企业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理顺政府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关系,借鉴国外成熟股权融资市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初创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