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产业的复苏浪潮中,中小成本电影的创新、多元化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打开市场,成为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关注的焦点之一。


(资料图片)

从本届上影节的开幕影片《我爱你!》,到今年三部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不虚此行》《第八个嫌疑人》《寻她》,都是中小成本影片。

这些年,从《我不是药神》到《爱情神话》再到《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小成本影片不断以精良制作和丰富题材破圈,以小博大,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在“中小成本影片创新发展之路”论坛上,导演徐峥、制片人梁静等多位电影人以及电影学者聚首,共同探讨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空间、题材与未来。

“影院性”,创造看电影的理由

“一部中小成本电影,无论是形式、题材、叙述方法还是表演,一定要有极致性,这样人们才会花钱跑那么远的路到电影院看你的电影。”谈及影片创作,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尹鸿认为,中小成本电影一定要给观众创造一个看电影的理由,提供“影院性”。

尹鸿认为,今天的观众有太多选择,电视、电脑或手机都可以从各种免费的网络途径看电影。一部电影如果在题材、形式、话题或整体的完成度上无法实现“影院性”,“哪怕是有限的观众都很难进去”。

尹鸿每年看的国产片至少有七八十部,但他坦言,从整体而言,本土电影创作的水平不足,自己哪怕是免费看完,常觉得是浪费时间。这样的电影要让普通观众去买票,更加缺乏足够动力。

尽管每年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都能看到各种亮眼的数据,但他认为,高品质的电影供给是不足的,经常是四五部头部电影就占据了国产电影票房的40%至50%。“我们每年有几百部电影,实际上除了几部头部,’腰部’电影特别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电影过度依赖厂家,依赖档期。”

在电影圈,“周末档”成了近期热议的话题。6月8日,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深圳举办的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提出,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已经成为全世界影院数、银幕数最多的国家。但7万多块银幕容纳的影片数量依然有限,市场供给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的发行模式没有建立,所有院线都在放同样的电影。“周末档”的概念,则是鼓励更多有实力的影片定在周末档上映。

尹鸿认为,“周末档”的核心是足够的高质量影片的供给。当观众形成每周看电影的习惯,能在周末的影院看到各种差异化的电影,那么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电影市场。

文艺与商业并非泾渭分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编剧、监制杜庆春强调,中小成本电影是让电影市场多元化的前提,电影的市场主力产出肯定是依赖高预算的电影。从市场规律来说,20%的项目都是大成本电影,产出超过80%的票房。中国现在头部供应不足,腰部过软,本质就是市场多元化不足。但他认为,不应该将成本等同于类型并因此限制创作,“中小成本只是预算概念,不应该混淆成类型。中小成本影片中也有纯粹的商业片、艺术片”。

上下游发力,共同扶持中小成本电影

今年6月,一部充满荒诞感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以破6000万元的票房,成为华语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代表。

作为该片的发行方,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大勇将《宇宙探索俱乐部》界定为一部“制作水平相对粗糙一点的伪纪录片、软科幻电影”。他认为,该片的成功有《流浪地球》这个大IP的赋能,《宇宙探索俱乐部》在做路演时,很多粉丝的痴迷程度让人惊讶,有的穿着道具服,有的包下电影场。

导演郭帆在《流浪地球2》路演时带上了《宇宙探索俱乐部》的导演孔大山,这种联动使得两部影片产生奇妙的链接。后者的票房成绩也让张大勇看到了必然性,“疫情三年,把很多人的观影习惯都打破了,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观影习惯,包括中小成本电影或者作者电影,怎么样找到出路,其实是全行业都需要伸出援手进行帮助的”。

张大勇说,这几年,中影发行做了一个“预约放映”的新尝试,与万达合作,用拼单的方式组团,只要一场放映票超过15张,能覆盖成本就放映。从今年3月起,每个月挑选一个主题进行放映,女性电影、动画电影,不一而足。在放映过程中,《罗小黑》这样的国产动画电影卖爆,也为中小成本电影探索出一条新路,建立起用户群体,为未来的分线供片培育起市场环境。

“我们要重新建立起观影习惯,建立电影和观众的桥梁。”张大勇坦言,要助推中小成本电影,全行业都要伸出援手。

这些年,制片人、演员梁静与导演管虎扶持了多部口碑出众的小成本新人佳作,从《街娃儿》《小白船》《再团圆》到《没问题》,都力图为新导演提供更多机会与空间。

梁静坦言,她与导演管虎在刚入行时,都遭遇过困境,深知年轻人入行之难。在接触一些年轻电影人时,他们尽管知道影片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市场,但仍然愿意为年轻人提供选择,支持他们的才华、冲劲与梦想。

“先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表达、被认可的好导演,再慢慢培养他们跟市场接轨。”梁静说,他们会与导演一起,用“一条绳上的蚂蚱”的精神,“一起把钱花在刀刃上,一步步摸索出经验”。

梁静自豪的是,她担任制片的电影《街娃儿》得到戛纳国际电影节关注,也将于6月16日上映。导演那嘉佐以北上广的迁徙潮为背景,聚焦本世纪初川渝地区一群想离开却没有离开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那就是导演自身的成长经历与独特见解。正是这些不同的导演,使得每一部电影都拥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低成本,大创意

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以350万元的制片成本,创造2350万元票房,掀起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热潮。

这之后,诸多“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徐峥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是“以小博大”的赢家。《泰囧》以1400万元成本获得12.7亿元票房,《夜·店》则以300万元制作成本获得1100万元票房。

从十多年前杨庆的《夜·店》,到后来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邵艺辉的《爱情神话》,徐峥多次牵手新人导演,担任监制和主演。这些电影成为市场上的话题和爆款,他认为既有机缘巧合的幸运成分也有必然性。

“我们有自己的影视评估团队,每年会有大量的剧本送过来看,每年要写评估报告,眼睛都快看瞎了。”徐峥说,在评估团队看过的剧本中,99%都被淘汰,导致他怀疑团队的要求是不是太高。直到他也参与创投,发现很多年轻电影人在思考一部电影走向市场时,总会缺失一些思维上的考量。

他认为,电影走向市场并非是如何包装、营销,而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设想作品拿到院线面对观众时,呈现出什么,观众的感受是什么。

“我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监制,时时刻刻都在归纳这样的想法,既要照顾到前端,又要考虑到后端,平衡一切来进行创作。”徐峥说,他选择剧本,通常以人为本,“我要看到这个人物有没有感染我、打动我。其实无非是情感和命运的这种东西有没有,根据这个东西来选择。主人公的命运让观众找到了那种共情点,它就能脱颖而出”。

“有才华的导演,一定有办法在规划内给你惊喜。”徐峥认为,年轻创作人一定要评估内容与市场、观众的多重维度,不同预算会有不同的困难,中小成本导演需要在限定条件下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何在有限预算里展示才华,徐峥用装修一套房子来比喻年轻导演会遇到的问题。“你希望房子里全部是罗马柱、吊顶,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条件,反而会仔细考量:到底住在什么样的空间里面是有意思的,是适合我自己在这个空间里活动吗?你可以拿很少的钱,装修出来很好玩、很独特的空间,别人会惊叹你的想象,这个想象是根据你自身条件来的。”

曾与姜文、葛优、范伟等电影人合作过的导演、编剧李非,拍了三部电影都是中小成本。他认为,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创作者可以在着力于其他方面,“你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思考成本、学习成本,在这类’成本’上做到‘大’而‘深’,说不定能给作品带来更好的结果。”他同时鼓励青年演员不要害怕和前辈们合作,“不管是演、写、拍还是制作,一颗真心足矣。创作的分歧争议,往往是最容易解决的,实际上大家经过讨论,肯定会得出一个公认的最好的方案”。

作为新导演,李非相信,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观众的观影意愿如何变化,对创作者而言,持续创作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对电影的热爱,做出好的故事、人物和片子,只有这一个办法,才有可能把观众再请回电影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