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王琦 实习生犹玥 海口报道
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升,以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关键词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绿色消费为何被企业重视?中国企业如何践行绿色金融?“棕色产业”(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未来怎样发展?围绕这些问题,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
(资料图片)
他认为,不同时期大家关注的议题不同。两年前,大家比较关注气候变化、COVID19的议题。当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已经深入人心之后,在国家推动下,大家关注的议题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普华永道在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企业的意义》白皮书中,对企业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上的背景及潜在影响做了详细的解读。我认为对内外部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做出的详细调研很重要,只有知道大家关心的核心议题,才能更好地聚焦。”倪清说。
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认知提升
南方财经:企业对绿色消费越来越看重,绿色消费为什么会被重视,发展趋势怎样?
倪清:消费本身是消费者推动的,在现代可持续发展大潮下,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认知的提升,表明大家对可持续发展整体理念的认同。这种理念总体的兴起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中国迈向“3060”双碳目标相关。尤其在“3060”双碳目标宣布之后,从能源端的生态环境部到资产端的人民银行,都有一系列的动作。国内外消费者对这种理念的认知也都逐渐提升了。
2022年普华永道发布的有关全球消费者和中国消费者在可持续议题报告显示,大比例的中国消费者愿意选择带有可持续理念的产品,和国际消费者的27%的占比相比较,国内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都要高一点。
如果消费者的认知得到提升,企业一定要跟上,这是全球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实际上除了政府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理念引领、政策推动以外,大家也都能感受到身边气候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给我们带来切切实实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改变,未来必须行动起来。
对于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讲,政府监管部门的推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源。全球化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感受会更敏捷一点。不管是立法、消费者购买力,还是边境税的各方面政策,对海外市场整体而言,都会很快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绿色发展上,企业越是能够快速地应对,越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大部分国际市场都有ESG领域一些强制性的披露要求,中国市场也正在推动建立企业可持续领域的披露体系。
总体来讲,主要动力来源是消费者、政府监管,以及资本市场这三类。同时也包括很多参与企业,将自身的使命感和战略相结合,内生的一些动力,这些都是行业重视绿色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南方财经:怎样看待众多的国际美妆品牌、日化品牌等企业发表自己的披露发展报告?原因是哪些?
倪清:现阶段,有一些强制性的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些香港的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去实践可持续发展,现在还没有一套非常标准的做法,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建立全球可持续披露体系的主要原因。如果有这样一套可比的方法论去进行披露,将会更高效地促进企业在利益相关方层面的沟通。目前,已存在或正在创立的体系很多,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提升了这个热度,但热度过后就需要建立一套可比的体系。
南方财经:普华永道和众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上,大家普遍关注哪些话题?
倪清:当下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是有关供应链的企业环保责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会把整个供应链、价值链全过程放在一起。比如乳制品企业,大量进口牛饲料的源头是雨林砍伐后种植的,这就可能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所以除了调研和关键议题外,企业还应该关注供应链、价值链方面的问题。
市场化鼓励企业践行绿色发展
南方财经:“3060”双碳目标对中国绿色消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未来如何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倪清:“3060”双碳目标与消费市场息息相关,比如大类消费品的汽车,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就是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这种影响会在各个细分领域得以体现。当有一个性能等同且各方面更好的产品出现实现了低碳,消费者肯定会趋之若鹜。
我认为,一个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发挥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例如,特斯拉在发展初期一直在亏损,2020年左右才开始盈利,特斯拉的碳资产在当时的政府机制下被认为产生了减碳效应,能够获得政府补贴。
包括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在内,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不过也要尽可能向市场化的方式去进行。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参与,需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让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去。我认为建立一个好的市场化机制,可能就是从最初的政府补贴,到后续的市场机制建设,如碳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等,去激励企业的发展。
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政府提高行业标准也同样重要。比如以前针对汽车的尾气排放量,需要慢慢提高标准,才能更好地让市场去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南方财经:如何看待经济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有哪些异同?
倪清: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提出绿色金融要解决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的融资不足,需要聚焦产业目录去指导金融支持新兴产业。2022年底,在绿色金融的推动下,光电、风电这种储能电动车等行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收获了近20万亿的绿色信贷存量,位居全球第一。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能占全球的70%,以前新能源车只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现在每年300万辆电动车卖到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这些都表明绿色金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于非新兴的、传统的高排放行业来讲,如何进行减碳,这就涉及转型金融的使命。
绿色金融的20万亿绿色信贷存量,只占全中国所有信贷余额的10%。而剩下的90%可能是在“棕色产业”(指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并对金融有大量的需求,且亟待转型。
南方财经:国货品牌对于金融转型的接受度如何?整个行业关注度怎样?
倪清:客观上,国货品牌有关注转型金融这方面,但就总体而言还是不如海外品牌对其的关注度高。但在企业的表述以及消费者的沟通方面,国货品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货品牌可能仅停留在投资者关系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消费者的沟通之中。例如,乳制品行业在国际趋势的带领下开发了一些零碳产品,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沿。新能源汽车更是引领行业的产品,从端到端的生产线都是绿色的,遵循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