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 实习生井然 武汉报道 随着癌症慢病化趋势进展,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问题再度被临床专家关注。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对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效果较好,但其使用后易出现副作用神经毒性,目前,临床上对其预防和治疗仍无金标准,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仍是唯一的预防策略。


(资料图片)

其中,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 relat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化疗药物对周围神经或自主神经损伤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会导致患者手部、脚部刺痛、麻木、发凉和行走困难,正在高发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数据,CIPN是一种常见的、与化疗药物相关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约50%~90%的化疗患者会发生CIPN,其中30%~40%会转变为慢性神经不良反应。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者,通过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术,能够让相当多的病人症状明显改善,”6月7日,河南省肿瘤医院疼痛康复与姑息医学科主任谢广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部分患者甚至能够恢复独立行走功能,这项新技术正在临床上使用,以期为诸多癌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太理想

“化疗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不是大脑和中枢导致的,而是手和脚的周围神经病变。”谢广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一些化疗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很好,如顺铂、奥沙利铂、紫杉醇、硼替佐米等,但可能会引发CIPN。据估算,在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中,CIPN的总发病率约为38%。

虽然CIPN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命周期,但其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应该得到重视。谢广伦指出,在现实中,内科的治疗手段更侧重于药物的有效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存质量,不认为这是需要去用药物或其他方式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承受着CIPN病痛的患者来说,他们首先需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在预防过程中,针对上述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毒性,目前我国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尚无药物推荐,非药物预防推荐加压或冰手套。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在指南中无措施推荐,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l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的指南同样无药物推荐,非药物则推荐冷冻、加压、运动。

而在治疗层面上,谢广伦指出,虽然度洛西汀是ASCO唯一推荐的可用于已发生疼痛性CIPN患者的药物,但是ASCO指南仍然认为度洛西汀的益处是有限的。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冷冻疗法不仅成本很高,而且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冷冻刺激而无法坚持。

“也就是说,常规的治疗方案目的是止痛、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谢广伦表示,受制于CIPN可用且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非常有限,肿瘤专科医师经常被迫减少或停用诱发神经不良反应的化疗药物,然而减量或停用化疗药物可能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术总有效率70%

针对CIPN,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术得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重视。

“这项技术过去用于一些下肢的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导致的下肢疼痛,但由于相关发病机制的不同,把它运用到化疗法后有部分技术的改进。”谢广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手术过程中,患者趴在手术台上,医生通过CT引导,把4根穿刺针穿刺到腰部的交感神经附近,以三种固定的参数,进行射频和调控以及阻断治疗。

“从治疗原理上来说,周围神经病变是微循环受到损伤,周围的小血管、小神经受到损伤,毒素排不出去。针对此,使患者的微循环扩张,腰交感神经的正常功能得到恢复,毒素会进一步排除,从而改善双脚发凉。而患者的疼痛是由血管的过度收缩引起的,微循环改善后,血管里沉积的毒素会排出更顺畅,疼痛症状会明显减轻。”谢广伦介绍称,这项治疗技术主要面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也就是说,按照指南,医生会首先选择药物治疗,若治疗效果不明显,会选择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术这一治疗方案。

截至目前,使用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术的癌症患者已达20多位,每个患者的治疗疗程大概为一周左右。“从接受该项治疗技术的有效性来看,手术效果的总有效率在70%左右。”谢广伦指出,大约70-80%的病人疼痛和冰凉的感觉会明显减轻,甚至不再应用止痛药物。原来行走困难的病人,大约有60-70%的病人能够恢复独立行走功能。30%左右的病人麻木会明显减轻。

“在安全性方面,目前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谢广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接受这项治疗后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是穿刺部位出血和神经损伤,不过临床操作一般是在ct引导下操作,且穿刺针非常细(直径不到1mm),穿刺路径也非常清晰,因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非常低,从目前观察来看,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