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月10日,央行发布2022年1月金融数据。其中,1月社融新增6.17万亿,同比多增0.98万亿,存量社融增速10.5%,环比提升0.2pct.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3.98万亿,同比多增0.39万亿。M1增速-1.9%,环比下降5.4pct,M2增速9.8%,环比上升0.8pct。
简评:
1、社融新增6.17万亿,大超预期,开门红业绩确定。1月社融新增6.17万亿,显著超出wind一致预期的5.45万亿,从21年10月开始,每月社融同比新增量分别为0.21、0.48、0.65和0.98万亿,社融新增量持续呈现加速回升趋势。存量社融增速10.5%,环比提升0.2pct,维持去年12月环比增速的回升幅度。1月社融开门红,“需求不足、银行投放意愿不强”的谣言被证伪,而宽信用和稳经济的行情得到持续印证,也为2022年社融稳定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从结构看,信贷投放、政府债和企业债共同发力,带动社融加速回升。1月信贷、政府债和企业债同比分别多增0.38、0.36和0.19万亿,拉动社融新增量加速回升。从21年4季度开始,稳增长政策和落实实物工作量的要求持续落实,政府债发行量保持高位。1月,在过去几个月的政府债发行带动和年初额度释放的条件下,银行配套资金,尤其是在基建领域,大量跟进投放,带动社融保持高增长。预计全年社融和信贷将延续去年下半年需求趋势,2022年社融和信贷增量预计均高于2021年。
表外融资略有回暖,直接融资延续去年11月以来的股债双升趋势。1月表外融资合计增长4479亿,同比多增328亿,其中信托贷款同比减少680亿,保持压降态势。直接融资上,1月企业债新增5799亿,同比多增1882亿,股票融资新增1439亿,同比多增448亿。
2、信贷新增量超出预期,居民与企业延续中长期贷款为主的结构优化趋势。1月信贷新增3.98万亿,超出预期。企业贷款(含票据)新增3.29亿,环比多增2.65万亿;零售贷款新增8430亿,环比多增4715亿。
企业端,新增中长期贷款环比保持稳定,占企业新增比例超60%。从新增量看,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10万亿,环比多增1.76万亿,预计主要由稳增长政策相关的基建投放带动;企业短期贷款(含票据)新增1.19万亿,环比多增0.89万亿,预计主要因为春节前企业在薪酬和福利方面支出增加,带来短期资金的大量需求所致。从结构看,企业中长期新增量占企业全部贷款新增量的64%,延续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结构优化趋势,占比环比增加11pct.2月5日,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也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形成稳增长合力的同时,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因此预计在稳增长的基建政策和地方专项债发行的支撑下,大量长期稳定的基建项目将陆续落地,新增对公贷款将保持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结构优化趋势,获得长期稳定资金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利好银行业的对公资产质量。
居民端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达88%。1月居民贷款新增8430亿,其中短期信贷新增1006亿,中长期贷款新增7424亿,环比分别新增849亿和3866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在年初信贷额度释放的情况下快速回暖,印证了按揭需求的旺盛态势以及政策方面对于按揭合理需求的支持态度,预计居民中长期贷款将保持稳定增长。
3、居民和企业存款延续环比改善,带动存款新增3.83万亿。1月存款增加3.83万亿,同比多增2600亿。其中因春节因素,居民存款同比多增3.93万亿,企业存款同比少增2.35万亿。财政存款新增5849亿,同比少增5851亿,在政府债放量发行的情况下财政存款少增,也印证了财政的稳增长政策和持续发力态势。
4、M1因春节因素增速环比下降5.4pct,M2增速环比上升0.8pct。1月M1增速-1.9%,环比下降5.4pct,M2增速9.8%,环比上升0.8pct.M1增速的环比下降,主要和今年和去年春节假期时间差有关,2022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为1月30日,而2021年为2月10日,企业存款在节前薪酬和福利发放的情况下,单位活期存款会向个人存款转移,导致M1减少较多。在社融信贷数据的开门红态势下,我们认为M1增速将在2月显著反弹,延续去年4季度的M1增速企稳回升趋势。
5、投资建议:
1月社融信贷数据开门红,大超预期,地方债发行量同比多增,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展望2022年,在宽信用稳经济的外部大环境中,社融和信贷新增量预计将保持稳步扩张,M1预计在2月将显著反弹,M1拐点后经济的触底回升将持续印证。
重申在宽信用、稳经济大逻辑下看好银行板块,更看好在板块逻辑通顺的大背景下,优质银行的业绩优势和估值提升潜力。两大选股主线:1)核心区域的优势区域型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2)具备经营能力和管理溢价的全国性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
6、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下行引发银行不良风险。
(文章来源:中信建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