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新增上市公司85家(不含吸收合并上市的龙源电力),同比下降22.73%,上市募资合计1798.89亿元,同比增长129.6%,其中,中国移动以519.81亿元的募资额位居榜首。
另外,3月份以来,拟上市公司撤回上市申请数量大幅增长。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主要是监管严把“入口关”和市场相对低迷双重因素所致。具体来看,部分企业所属行业与拟上市板块定位不符,企业“带病闯关”,部分企业业绩已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等原因突出。
注册制下新增70家
占比超八成
从板块来看,一季度新增上市公司中,所属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公司分别为15家、36家、27家和7家,上市募资金额分别为638.33亿元、563.49亿元、585.15亿元和11.92亿元。注册制下新增70家,占比超八成。
从行业来看,由于中国移动募资金额较高,通信行业以526.91亿元募资金额位居榜首,其次是电子、医药生物和基础化工行业,募资金额分别为257.38亿元、237.5亿元和173.46亿元。
“年内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下降和募资额上升,说明我国新上市公司规模更大。另外,与询价新规实施后,IPO定价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抱团压价现象有所改善有关。”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发行市盈率来看,据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科创板新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24.68倍(东微半导和国芯科技市盈率均超过400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55.35倍,去年同期,科创板和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46.61倍和28.73倍。
华泰联合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张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一级市场发行市盈率明显提升,IPO定价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优股优价空间打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差明显收窄。对发行人而言,IPO募资净额增加,融资成本下降,此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
监管严把入口关
60家拟上市企业撤回上市申请
记者统计发现,3月份以来,拟上市公司撤回上市申请数量大幅增长。据证监会网站和沪深北交易所网站数据统计,截至3月31日,年内已有60家拟上市公司主动撤单,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分别有8家、30家、12家和10家。其中28家为3月份以来撤单,占比46.67%。
“主要是监管严把‘入口关’和市场相对低迷双重因素所致。”谈及3月份以来的高撤单量,田利辉认为,监管部门严把“入口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注重良好资本市场生态的营造,严惩上市材料造假,部分企业和中介主动打消“带病闯关”的念头。同时,由于疫情反复和地缘因素带来的原材料价格、出口物流等一系列问题,有些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回落,无法达到上市标准。
张雷表示,从大背景来看,监管机构认真落实相关要求,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时间节点来看,去年三季度申报的IPO项目财务资料即将过期,按照新的财务数据,部分企业可能不符合发行条件,客观上导致撤单量有所增加。
据记者梳理,大多数企业撤单发生在监管多轮问询之后,尤其是以期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撤单企业大多经历了三轮问询。问询问题集中在研发费用、销售费用、信息披露、营业收入和定位等。
另外,上述60家撤单企业中,有6家企业在注册阶段撤回申请。其中,力同科技在终止注册的同时,还收到了证监会的罚单。证监会表示,力同科技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存在未合并披露主要客户关联方,涉诉专利涉及产品金额前后披露不一致且差异大的事项,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决定。
田利辉表示,企业主动撤单主要有发行上市材料准备不完善、穿透式问询答复存瑕疵、距离上市标准有差距、发行定价不适当四种原因。
“从企业层面来看,3月份撤单量有上升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受限于是否符合相关板块的定位。”张雷表示,如果企业行业地位、行业属性有所欠缺,或融资必要性有所欠缺的话,问询的时候可能就会比较被动。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