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排队四年之久的江苏大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事项未通过,成了A股首家IPO被否的银行,一时引发各方关注。从各方反馈的信息来看,此事既有相当的标志性意义,大丰农商行4年的排队之路也有颇多值得各方反思的地方。
自2000年前后大行股改上市启动,公开上市对银行而言就有多重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善治理能力,也能打通核心资本的补充渠道,助力下一步发展。但近年来,在大银行普遍走完了IPO历程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规模型行业,区域性中小银行在上市这件事上能够吃到的红利已经不多。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已上市银行股价长期破净,新上市银行普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来稳定股价。此前兰州银行IPO,就首次出现了低于净资产发行定价的情况。所以,银行出现IPO被否的案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这一点市场应有共识。
具体到大丰农商行个案上,目前来看自身的硬伤导致IPO被否的权重更大。从发审委公告来看,该行一些问题未能在排队期间有效解决。比如作为区域性农商行的比较竞争优势,再比如日常经营和内部控制问题。近年来不乏大丰农商行因内控问题遭受监管处罚的消息见诸报端,虽然大都是农商行面对的共性问题,但这也显示如果在业务、规模和定位上没有特殊的比较优势,且本身内控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类似的中小银行上市的必要性就无法显示出来。
身为农商银行,在省联社体制里的独立性问题如何处理,这次也再度凸显了出来。由于历史沿革,不少地市农信社多数由省联社代行管理职能,这对农商行的治理结构和业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在股东和关联方面前,小型农商行的议价能力偏弱,这对上市银行而言可能会影响日后经营自主权和盈利预期。事实上,近年来江苏省联社与辖内成员社之间的各种争议不在少数,这个问题导致大丰农商行折戟,也并不意外。
最后,由于股价长期破净,当前上市银行在A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难度其实一直在提升。为了解决资本补充问题,近年来监管先后探索了优先股、永续债等工具,一些未上市银行更是试水了可转股协议存款等工具,这些融资渠道其实都与A股无关。这种情况,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上市对银行而言,特别是中小银行多少有些“鸡肋”了,除了品牌效应的提升,成本和负担都在加重。
但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大丰农商行IPO被否一事,自身业务结构的硬伤还是主因,这不是政策有变的信号。目前A股的40多家上市银行,也还不能完整代表行业全貌。后续排队等待上市的十多家区域性银行,IPO之路并没有断绝,银行和承办投行当以平常心去看待此事。而且客观的说,作为特许经营行业,银行牌照的价值目前依旧比一般企业有含金量。大丰农商行的案例只是说明,未来或许并非所有银行都需要、且都适合上市。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