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了解到,多家股份制银行将于明日(4月25日)起下调3年期“特色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普遍在10个基点左右,最低将降至2.8%。也有个别银行透露,该类存款的利率调整时间将安排在五一假期后。而据记者了解,四家国有大型银行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暂未收到存款利率下调的通知。
小财注:特色定期存款与普通定期存款的区别主要在于起存金额不同,且同期限特色存款的利率高于普通存款。银行特色定期存款根据起存金额分为多档,常见起存金额有5000元、1万元、5万元、20万元,相应各档的存款利率亦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起存金额越高,利率越高。
相关报道
银行存款利率变相在下调!最低降至2.9% 多家银行在行动 监管多次引导让利实体
近期在监管引导下,多家股份行调降中长期大额存单利率,最低有银行调降至2.9%,还有更多中小银行或将跟进。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多家银行近期开始推进中长期大额存单利率的调降工作。其中,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已将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3.55%调降至3.4%;招商银行调降幅度最大,3年期利率调降0.3个百分点至2.9%。此外,东南地区一家城商行即将调降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另有一家城商行高管则对此表态称,银行正在研判,将参考同业情况实施。
4月15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BP)左右。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如果调降,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会有加分。有分析人士指出,MPA考核与“政策激励”相挂钩,中小银行下调动力较大。
今年以来,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因素共同加剧经济压力,银行业承担着让利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净息差持续承压,监管多次引导存款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负债成本、支撑银行息差。
“当前,经济处在恢复性增长的时期,从国家政策层面和这两年的经济面上来讲,整个银行业的息差逐年会有所下降,这可能是所有银行共同面临的问题。”今年业绩发布会上,有银行高管如是说。
银行收到窗口指导
近期,不少存款客户陆续接到银行即将调降存款利率的通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东南地区一家城商行即将调降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该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接到监管指导,总行研判后决定下调利率,“这个通知应该每家银行都是一样的”。
不久前,有市场消息称,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BP)左右,但这一要求并非强制。彼时,券商中国记者从多家中小银行获悉,银行确实收到了这一窗口指导:如果调降,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会有加分,但预计暂时不会作出调整。
从券商中国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多家股份行包括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已将该项利率从3.55%调降至3.4%;招商银行则调降0.3个百分点至2.9%,为目前最低水平。
更多中小银行正在研判是否跟进这一措施。一家上市城商行管理层日前回应称:“刚刚接到通知,我们正在全面评估当中,同时会参考其它同类银行的情况来进行实施。”
此次鼓励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挂钩MPA考核,中小银行下调动力较大。光大银行市场金融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MPA考核与“政策激励”相挂钩,不同档位评级对应不同降准激励和流动性支持,还有市场准入、融资成本等方面影响,对部分“不达标”银行还会进行一定激励约束。
一位银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监管部门要切实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关键就是要引导中长期存款利率下行,此次鼓励中小银行调降的就是一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利率。
多次引导让利实体
事实上,为支持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释放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空间,监管已多次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例如去年6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宣布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即从原来的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引发市场关注。
券商中国记者此前走访华东区部分银行网点发现,自去年年中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宣布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以来,银行长端利率出现普遍下调。从调整幅度来看,去年下旬起,一些银行降幅较大,有不止一家大行三年期利率由3.85%降到3.25%。
监管引导存款利率调降不仅为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释放空间,也银行息差提供了支撑。浙商证券4月16日发布研报指出,此次通过鼓励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bp,并挂钩MPA考核,有助于改善存款竞争压力,引导存款成本行业性下行,支撑息差。
“当前四大行存款定价上限与其他银行相比,活期低10bp、定期低25bp,定价下行弹性相对较小。”该机构表示,同时考虑活期和期限较短存款定价下行空间有限,假设四大行1年期以上存款定价下降5bp,其他银行下降10bp,静态测算,可改善银行息差约0.9bp,其中,中长期存款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息差改善潜力更大。
从当前已经公开的银行2021年财报来看,受到存款成本相对刚性,贷款收益率降幅高于存款成本率影响,上市银行净息差在去年仍普遍收窄。普华永道日前报告称,44家上市银行的2021年报情况显示,2021年,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行净息差均较上年收窄0.06%;其中,股份行、城农商行净息差分别收窄0.03个百分点和0.03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处在恢复性增长的时期,从整个国家和货币当局来讲,都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从国家政策层面和这两年的经济面上来讲,整个银行业的息差逐年会有所下降,这可能是所有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和话题。”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赖富荣也表示,2022年,该行的息差仍然存在着收窄的压力,比如在资产端新发放的贷款定价提升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负债端同业竞争激烈,存款成本还是刚性的。
稳定负债成本
其实,监管此番引导也与市场预期相一致。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此前预计,未来存款利率调降的路径,一是大额存单、部分创新性定存产品以及长期限存款调整更为明显;二是存款利率调降的降幅会比较缓和,“这种上限调降最终的效果可能是‘多次’、‘小幅’的调降。”
在上周央行宣布全面降准后,监管鼓励中小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的消息,也为银行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带来了信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49.74万亿元,同比增长9.9%;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
有资深银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中小银行上浮利率幅度普遍较国有大行更大,且往往以拉新存款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的风气。
央行此前发布报告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存款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个别银行因高风险经营、盲目追求规模而高息揽存,使得正常经营的银行也不得不跟随定价,陷入“囚徒困境”,出现“坏银行定价”问题,这阻碍了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的传导。
今年1月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表示,稳定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很重要。“因为如果存款竞争无序的话,存款的利率就会特别高。”他直言,比较差的、经营不好的银行,因为拉不到存款,就利用高利率诱惑老百姓存款,这样就会把存款利率带高,别的银行不得不跟上,整个银行存款秩序或者存款的利率水平会被比较差的银行引领,所以存款的秩序很重要。
刘国强指出,如果存款利率太高,贷款的利率则很难降下来,企业融资成本也就很难压降,“所以我们现在下了大力气,维护存款市场的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中信建投日前研报也指出,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将会传导至贷款定价下行,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尽管最终并不会带来银行净息差上行,但先行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有利于其保持净息差稳定、基本面趋势稳健,本次中小银行存款上浮加点下调对存款占比更高的银行更为有利”。
告别高息揽存,提升存款服务竞争力
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目前,多家股份行已调降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其中,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从3.55%下调至3.4%,招行银行从3.2%下调至2.9%。
2020年以来,为支持经济复苏,银行业须承担起让利实体经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社会责任,实现存款端的精细调整成为亟待克服的障碍。为此,监管部门前期通过约束异地存款、整顿靠档计息等创新类存款产品和压降结构性存款等一系列措施,消除银行之间抢存款的内卷压力,后又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多次引导银行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
2021年6月,央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加点确定。此次优化后,国有银行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加点上限为50个基点,其他银行则为75个基点。
此次会议,监管主要鼓励中小银行下调存款端利率。由于中小银行也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金融力量,中小银行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有利于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中长期融资成本。
对银行而言,短期来看,监管引导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负债成本;长期来看,由于银行存款的财富管理属性日益突出,收益竞争力的减弱可能造成存款向基金、理财等产品迁移,尤其是对中小银行影响较大。
在存款利率下调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存款大搬家的情况,各银行需努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加结算资金等低成本资金沉淀,通过表内外业务,提供给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以贷引存、以债引存,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失去高息“弹药”后,更需要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提高存款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向净值化转型,加之当前市场行情波动较大,要找到能够替代银行存款的理财、基金产品并不容易。一些追求保本保收益的储户开始转向一些高息存款产品,但这些产品踩在异地揽储的监管边缘,其中还有一些是通过贴息等违规行为实现高息的产品。需提醒储户切莫被高息蒙蔽,选择合规产品、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才是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