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数亿人感染新冠病毒,“长新冠”(LongCovid,新冠长期影响)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美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新冠感染者出现长新冠症状。英国则有200万人有长新冠症状,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报告长新冠的有61.9万人占比为31%。
脑雾(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味觉嗅觉失灵,是长新冠的常见症状。近期席卷我国台湾地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更是造成了至少17名儿童出现脑炎症状。种种迹象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新冠急性感染期之后,为何会有“长新冠”?且有多有神经系统症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些是目前全球学界的关注的核心前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影响因子为17.956)最新一期刊发了聚焦新冠病毒感染导致“长新冠”生物学机制的重磅研究。该研究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业内顶尖科研团队。
研究发现:相比甲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能造成更严重的全身性急性感染,其对肺和肾造成永久性损伤的能力超过了甲型流感病毒(IAV),新冠病毒还能诱导独特的神经转录。其对大脑中的嗅球(OB)神经系统和嗅上皮(OE)神经细胞等涉及嗅觉的组织能产生独特的影响。尽管在这些涉及嗅觉的神经组织中检测不到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存在,但嗅球和嗅上皮组织的病理学解剖显示:存在髓系细胞和T细胞活化、促炎细胞因子等炎症标志物。
嗅球(olfactory bulb)是端脑皮质的一部分,位于大脑半球额叶眶面嗅沟的下方和前端。嗅上皮细胞位于鼻腔内,包含嗅觉受体细胞,这些细胞具有特殊的纤毛延伸。当气味分子穿过上皮表面时,纤毛会捕获气味分子。然后,有关分子的信息从受体传递到大脑中的嗅球。嗅球内的慢性炎症会影响感觉、情绪和认知过程。
这项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实验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的仓鼠嗅觉组织中的会有持续的炎症表现,在这些炎症存在的时候,仓鼠的大理石掩埋测量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大理石掩埋测定法是一种经典用于测量啮齿动物重复、强迫症和焦虑样行为的经典测试。此前的学术研究表明,埋藏行为是啮齿类动物面对新奇特殊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尤其是面对不良刺激时,仓鼠的条件性埋藏行为反映的是一种焦虑相关情绪。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仓鼠,嗅球在功能上与控制食欲、感觉、情绪和认知反应的边缘系统相连,因此可以影响神经边缘系统的活动。这些发现表明,感染后的行为变化的可能与嗅觉的炎症存在因果关系。此前已有临床前研究将嗅球损伤与抑郁表型联系起来,这些表型可以通过抗抑郁药治疗逆转。研究者表示,慢性嗅上皮神经和嗅球炎症可能驱动神经变性和与长新冠症状一致的结构变化。最近的临床证据进一步证实:从轻度COVID-19中恢复过来的患者在与嗅觉系统功能相关的边缘皮质区域出现了灰质丢失。
外周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现确定了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转录和组织学特征,这些特征可能诱发各种躯体感觉,情感和认知障碍,这些障碍在原始感染后持续很长时间。鉴于这些发现的系统范围,该研究阐明了构成长新冠的许多异质性症状的分子基础。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还能影响纹状体,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之一。纹状体主要的机能是调节肌肉张力、协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如纹状体受到损害,则其功能发生障碍。新冠病毒能够诱导大脑纹状体与代谢和功能转移相关的变化。
新冠病毒感染还会对丘脑产生抑制作用,丘脑失调可能导致认知障碍,可能以丘脑内功能改变或与驱动情绪、动机、认知、睡眠、疼痛、觉醒和运动活动的关键大脑区域的功能连接的形式出现。丘脑核的区域转录变化可能会促进新冠病毒感染康复患者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发展。这些发现为理解“长新冠”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附:重要图表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