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 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安徽: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 逐年提高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占比,招生计划增量主要向服务重点领域的高校倾斜,向培养急需人才成效显著的高校倾斜。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通知指出,到2025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符合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高校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匹配度大幅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能力大幅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一流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通知指出,坚持围绕产业、企业实际应用培养人才, 利用3年时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本专科专业点800个,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 冠名大学的高校设置专业点总数不超过60个,其他本科高校不超过50个,高职高专院校不超过40个。 建成720个左右本科一流专业点,建成500个左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高职专业点。

通知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以退出。持续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此外,通知要求, 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2.5万人、应用型人才超70万人、技术技能型人才超35万人。 力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留皖率逐步达到40%。

通知提出,鼓励高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长鑫存储等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设一批联合培养基地,招生计划单列。 每年从高校遴选1万名工科大学生到企业见习6个月,每人给予最高1万元补贴。

通知明确表示,要保护和发展中医、中药、考古学、徽学、非遗、诗学、戏曲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

近年来,在以京东方、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持下,安徽产业升级势头迅猛。通知中反复提及的“十大新兴产业”,据新华社,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

专业结构大幅调整,哪些专业可能因就业落实率表现不佳成“高危”专业?每经小编从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发布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年)》发现 法学、金融学(国际金融)、信息工程等专业常“亮红灯”。

报告显示,这些“亮红灯”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分别为:法学58.89%、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56.06%、信息工程54.00%、贸易经济50.79%、阿拉伯语50.00%、雕塑50.00%、金融学(国际金融)47.46%、国民经济管理44.19%、英语(翻译)33.33%、金融学(农村金融)0.00%。

另外,保险学65.66%、应用统计学65.63%、税收学65.10%、工艺美术64.62%、朝鲜语63.64%、投资学62.97%、心理学62.16%、会计学(注册会计师)61.08%、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60.27%、广播电视学60.19%,这些专业也在“60%红线”附近。

安徽省已经形成了以工学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人工智能、智能科学等新兴专业在安徽省高校本科专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2020年安徽省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人数分布(单位:人)图片来源: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

不过,60%的落实率要求颇有挑战——截至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23.61%;另据各省已公开的数据,截至5月下旬, 河南2022届高校毕业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7.11%;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44.43%;宁夏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34.42%;广东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则为57.9%。

安徽的新兴产业

从曾经的声名不显到如今的长三角“黑马”,近年来,安徽存在感直线上升。

过去20年间,安徽GDP总量从全国第14位升至第11位,人均GDP也从2005年第28位提升至2021年第13位,堪称“逆袭”。省会合肥更是成为过去十年GDP增幅全国第一的经济强市。安徽省2021年GDP达42959.2亿元,合肥2021年GDP为11412.8亿元。

近年来,安徽省更是坚持把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经济日报, 过去10年间,安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占比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21年的45.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8%,占比由2012年的18.1%提高到2021年的41%。一些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表示,“去年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居全国第1位;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居全国第5位;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面板产能约占全球的10%”。

安徽的新兴产业多点开花。 在合肥,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纳思达等项目相继签约,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6代线等项目实现投产量产,大众安徽、中创新航等项目落地建设。

在芜湖,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奇瑞新能源等为整车企业代表,以爱瑞特环卫车、中集瑞江罐车等为专用车企业代表,以比亚迪、奇瑞安川电机、杰诺瑞电控等为“三电”企业代表,以启迪半导体、赛腾微电子等为智能网联关键系统及集成系统企业代表,以好用、易同等为运营推广企业代表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在蚌埠,集聚了凯盛科技股份、台嘉玻纤等140余家硅基新材料企业,丰原生物、雪郎生物等一批生物基新材料企业,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传感器产业领域企业20余家。

在铜陵,以铜基新材料为主体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铜箔、铜板带、铜杆线缆等7条重点产业链。

安徽新兴产业有两大特色。一是产业类型有特色。“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大智移云”是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亮丽名片。2021年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以不到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60%左右的产值、70%的利润。二是产业集聚有特色。从2015年起,安徽省委、省政府将“三重一创”建设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目前,安徽在省一级已先后认定了2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51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68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