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2倍认购!华夏银行200亿元定增迈出第一步。
【资料图】
8月8日晚,华夏银行发布公告,该行第一大股东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首钢集团”)和第四大股东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京投公司”),拟认购华夏银行非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金额分别为50亿元和30亿元。而在去年5月份,该行就已酝酿通过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不超过200亿元的预案。
值得市场关注的是,首钢集团和京投集团作为华夏银行的两家大股东,将以15.16元/股的价格参与此次定增,较8月8日该行A股股票5.06/元的收盘价格,足足溢价将近200%!这在过往上市银行定增中从未出现过。
溢价200%参与定增,两大股东主动“买套”?
华夏银行在去年5月公布的200亿定增预案,如今就要开始实施了。
在今年2月和7月先后获得银保监会、证监会的批复同意之后,8月8日,华夏银行公布了第一批定增参与者的名单和认购额度。首钢集团和京投公司拟认购该行此次非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金额分别为50亿元和30亿元,对应的股份分别约为3.3亿股和1.98亿股。
也就是说,华夏银行第一和第四大股东均以15.16元/股的价格,参与了此次定增。较上述公告发布当日的收盘价高出近2倍,如此大的定增溢价,在过往上市银行定增中从未出现过。在上述公告中,华夏银行称,目前该公司尚未就上述认购事宜与首钢集团、京投公司签订认购协议。
根据华夏银行2022年一季报,截至3月末,作为单一第一大股东的首钢集团持有华夏银行总股份为31.2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20.28%;京投公司持有该行15.3亿股,持股比例为9.95%。
事实上,作为该行坚定的支持者,首钢集团和京投公司已参与过数次华夏银行定增、增持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前两者数次参与也都是高溢价买入。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银行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其定增价格存在约束,而股东之所以愿意以高溢价参与定增,是从长期战略合作业务的角度支持银行的发展转型。
两家大股东数次参与高溢价定增、增持
自2003年A股上市以来,华夏银行已两次完成定增,且溢价幅度均位列上市银行定增案例前列:
2008年10月,华夏银行完成115.6亿元定增,向大股东首钢集团、国家电网、德意志银行合计发行7.9亿股股份,发行价为14.62元,而当时华夏银行二级市场价格仅在7元左右。
2019年1月,华夏银行又完成292.36亿元定增,向首钢集团、国网英大、京投公司合计发行25.65亿股股份,发行价为11.4元,较彼时二级市场价高出约53%。
去年1-3月,京投公司耗资约9.29亿元至10.11亿元之间在二级市场买入了华夏银行约1.54亿股;2019年1月京投公司斥资149亿元参与定增,并跻身该行第四大股东。此次定增投资,扣除持有至今的分红收入,至今仍浮亏82.9亿元,但这并不影响京投公司继续大手笔参与华夏银行定增。
在8月8日的公告中,华夏银行表示,首钢集团、京投公司认购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系其看好华夏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并希望通过参与本次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华夏银行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卖力”补充自身资本
事实上,首钢集团和京投公司参与的此次定增,仅是华夏银行巨额定增计划的一部分。
去年5月,该行披露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不超过1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0亿元(含本数)的计划,今年已先后获得银保监会、证监会的核准。也就是说,此次定向发行约5.28亿股后,未来可能还有约9.72亿股的股份增发。
在最新公告中,华夏银行也说明了抛出大规模定增方案的原因:公司本次发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以适应资本监管要求,同时增强公司风险抵御能力,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挑战。
根据华夏银行2022年一季报,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项监管指标分别为8.75%、10.91%和12.76%,较2021年末分别下降了0.03、0.07和0.06个百分点。
由于去年10月,华夏银行入选了由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作为第一组名单之列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适用标准为7.75%,虽然该行此项指标距离标准下限仍有1个百分点的空间,但加快补充资本仍是华夏银行的重要议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华夏银行定增公告发布前的8月5日,该行公告称,拟发行模不超过3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获得了银保监会的批复同意,募集的资金将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二级资本。
近期,多家上市银行也披露了各自的资本补充计划。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部分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主要是国内企业经营面临复杂内外环境,银行需要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同时,特殊环境下,银行需要与市场主体共度难关,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加大信贷逆周期投放力度,加快推动经济回归正轨。”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