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持续席卷我国多地。8月15日,我国有68个国家站高温突破当地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8月16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连续4天发高温红色预警。

不仅如此,热浪也正席卷全球。高温天气也让人们关注到全球变暖话题上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造成今年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的首要原因是副热带暖高压较往年同期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本轮高温至少还要持续7-10天左右。


【资料图】

未来持续高温天气是否会成为常态?对此,朱定真认为,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全球高温天气出现的强度、出现频率会增加。而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气候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朱定真建议,要尽量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风能和太阳能还是‘看天吃饭’,我国需加快建设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来提高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本轮高温至少还要持续7-10天左右”

财联社:截至8月15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26天发布高温预警。此轮高温天气为何如此凶猛?这正常吗?

朱定真:今年夏天出现的高温热浪天气十分异常,结合当前我国季节的气候特征,某些地方出现破纪录的极端高温,像今年温度这么高、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之长是多年不遇。我注意到此轮全国有100多个气象站破纪录,有的是在最高气温值上,有的在最高温度持续时间上,是一次罕见的高温热浪。

造成今年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首要原因是副热带暖高压较往年同期更强。由于副热带高压属于暖性高压系统,云量少,辐射强受其持久控制的地区就会出现高温,此外今年副热带高压还异常稳定,造成了长时间的控制,进一步导致热量积累加剧。

财联社: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这是我国高温最高级别预警。预计本轮高温红色将持续多久?

朱定真:目前来看,本轮高温至少还要持续7-10天左右,近一两天江淮、黄淮一带出现降雨过程,稍微有点缓和。但副热带高压很快就会恢复反弹,继续造成高温热浪天气。

“全球高温天气出现的强度、频率会增加,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财联社: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出警告,未来几十年热浪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气候变化的负面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1世纪60年代。对此你怎么看?未来持续高温天气是否会成为常态?

朱定真:联合国官员和世界气象组织近年来已经多次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风险发出警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实际上科学界认为极端天气包括热现象和冷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率会越来越多,强度也会越来越大,其中就包括高温热浪。

今年高温天气的频率增加,不表示未来每年都会这样,期间会有波动。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这种高温天气出现的强度、出现频率会增加。目前全球主流科学界已经认定气候变暖一直在持续发展,虽然期间会有间断,但整个气候变化整体在向变暖的趋势发展。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不能减缓,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的话,变暖会持续。

财联社: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或者风险?中国未来要防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朱定真: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涉及很多方面,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气候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我国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并呈现出“降雨带北扩”的态势。气候变暖导致我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气候波动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越来越高,对粮食安全带来一定挑战。气候变暖变化还能改变病媒生物环境适宜性、分布区域,导致传统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发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以现在的评估来看,我们要加快阻止气候变暖的趋势。根据2015年的《巴黎协定》,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追求1.5℃温控目标,我们也要加快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尽量稳定在1.5℃以内。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一直起到负责任大国的榜样,中国目前在朝着“3060”降碳目标努力,其中就涉及到了节能减排,要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碳捕集和封存等新技术手段,“中和”掉已排放的部分,达到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我国需加快建设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来提高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财联社: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你还有哪些建议?

朱定真:从气象角度来讲,要提倡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例如,风、光、森林、水体资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把气候本身的禀赋利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在生态建设中,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在经济布局中,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城则城。在城市规划、布局上遵循城市气候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功能减少能源消耗。总之,要尽量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

另外,对于新型能源,风能和太阳能还是“看天吃饭”,具有间歇期。精准预报未来几天风能太阳能变化,可为各种能源(包括火电)统筹调度提供依据。我国需要加快建设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来提高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样,风、光能在发电过程中,气象保障预测十分重要,包括对灾害天气的影响也可以提前做出预警。美国前年因为一次突发的寒潮,造成风电和光电全部停止,最终导致电力大崩溃,出现能源危机。在如今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同样会影响到中国新能源发展。因此,新能源的科学布局、利用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气象依据,给新能源设施做好保障。

地球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每一个关键阶段是否采取正确的决策和必要的行动。实现“双碳”目标,有行动与无行动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即能够或不能够治理与控制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我们要坚持负责任的大国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的适应和减缓战略,未雨绸缪,筹划适应未来气候的农业区划、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布局。因势利导利用气候资源评估成果,保障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下线、资源利用上线。

相关报道

研究称30年后超1亿美国人将生活在“极端高温带”!高温指数或达52摄氏度

极端高温来袭!2022年全国这些地方“热哭了” 全球还有哪些异象?

“气候危机纪元”已至?一位气象学者的示警

(文章来源:财联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