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深的老龄化正在对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形成挑战。“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三地将加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医养结合机制的建立。但真正落实三地协同养老的目标,仍然面临医保结算、医养水平等方面的诸多痛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养老的重点集中在推动异地养老和打通医保方面,近来医保异地结算推进较快,异地养老的难点就主要是地区之间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与此同时,北京养老需求的“外溢”也给河北和天津的相关产业带来了商机。房地产企业、养老服务机构、保险机构与其他投资机构纷纷在环京津地区布局养老产业。

京津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下属的11个地级市和2个省直管市。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大量人口涌入,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京津冀地区人口激增,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天津及河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9.63%、21.66%和19.8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70%)。其中,天津的老龄化程度超过20%。

为了解决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近年来三地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养老一体化体系。京津冀三地“十四五”规划对养老产业发展路径做出了明确规划,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此前在2015年,京津冀民政厅(局)签订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初,三地民政部门又签署了《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该协议合力旨在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形成“一省两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让京津冀三地老人异地养老无障碍。

从这七年来的实际效果看,目前尚未实现“异地养老无障碍”的目标。8月初召开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第六次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七年间,河北养老机构累计收住京津老年人近7000名。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在近日“泰康之家·津园体验馆”开业仪式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京津冀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老年人总量和每年的增量都比较大,未来京津冀在老龄化方面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以北京为例,由于北京的土地资源、房地产价位比较高,有关部门希望河北、天津能够承接一部分北京养老的功能。

邱建伟认为,当前实现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最大挑战有两个,一是医保政策和医疗资源,京津冀未来一体化或者京津冀资源要能整合,养老配套的保障体系、医疗资源需要再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否则如果只是老年人买个房子住下了,到了一定阶段有健康需求满足不了,还是不能长期待下去。二是社保和医保政策要打通,现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来说还是按照行政区域做划分的,未来政策层面、资源层面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有效推动和发展。

医疗资源地区间不平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医保不能异地直接结算一直是异地养老的“堵点”。近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稳步推进,到明年初《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推行以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保这一堵点将被彻底打通。

与医保相比,解决医疗资源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一问题难度更大。成绯绯表示,综合配套跟不上的地区,异地养老存在困难。目前异地养老做得好的主要集中在燕郊地区,这个地方距离北京市区较近,而且综合配套能跟上。

比如,作为首批三家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河北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设置4694张床位,最快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

燕达国际健康城副总裁李海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养护中心积极承接京津冀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养老需求,现已入住5000余人,其中95%以上均为京籍老人。

邱建伟则认为,京津冀与长三角相比起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更快一些,各个区域水平之间支付能力的差异化,比北京、天津、河北要小。在京津冀,北京是比较突出的一极,在长三角,像苏州、杭州和上海,除了城市体量和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差异之外,支付能力、消费意愿是差不多的。

因此,北京市在今年5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推动京津冀老龄产业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制定异地养老、医保等配套支持政策。

《意见》明确,积极促进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对接共享,促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津冀地区。建立健全健康养老服务协同配套政策。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老龄产业发展。

去年9月,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共同编制《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明确要求推动京津冀养老机构资质互认、标准互通、监管协同的管理模式;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和养老服务需求双向交流的基础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