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生活压力大增加,近年来,全球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专家呼吁在重视生理疾病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精神健康的关注,除了加大科普力度,也应加强基层医疗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断。
【资料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在10月10日上海的一场科普活动上援引数据称,全球罹患各类精神障碍者约占总人口的13%。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升大众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
据介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遗传、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3.4%,12个月内的患病率约为2.1%。
“现在由于心理问题增多,大家越来越觉得自己某些时候需要心理咨询,而且向医生倾诉确实能帮到自己,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确实高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对我们专业人员也是一种激励和督促,让我们有了高质量开展健康科普、开展公众心理疏导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谢斌表示。
近期的一个周末,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大楼。即便是周六,医院里也是人满为患,大部分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是儿童青少年。据相关科室医生介绍,一些孩子因“学习困难”等问题造成了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各地市要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
目前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各地已经建立了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区联动的综合干预模式,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性。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一位主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学习困难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有各种原因。学习困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临床诊断,其范围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指各种精神症状、行为情绪问题等导致学习功能受到影响,狭义指学习技能相关脑功能障碍导致极端偏科等。这是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广义学习困难者需要得到医疗帮助;狭义的学习困难者需要得到临床识别与教育辅导训练。对于一小部分的学习困难者,医学手段迄今并无大的进展,还需家长、学校、专业机构配合开展教育和训练。”
在全球,儿少精神健康也越来越受重视。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起草了一份新的建议,建议对8-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焦虑症筛查,并建议12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接受抑郁症筛查。
焦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征包括过度恐惧或担忧等症状,主要通过情绪和身体症状来表现。2018-2019年的美国儿童健康调查发现,在3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当中,存在焦虑情绪的比例达7.8%。调查还发现,儿童和青春期的焦虑可能与未来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谢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总体来讲,儿童的心理弹性比成人强很多,而且大部分的情绪障碍是可以治愈的。只有占比最少的重性精神病、痴呆症、以及某些人格障碍等问题比较难以痊愈。”
此外,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对抑郁症的诊断、治疗、康复,还存在不足,同时一些患者对精神疾病抱有病耻感,不愿意主动就医,耽误了治疗。对此,谢斌认为,主要靠完善专业服务体系网络,把“末端”要尽可能延伸到有需求的患者身边,消除公众对心理问题的恐惧,提升全社会的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