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因欺诈投资者罪名被判入狱11年3个月,算是为她“传奇”的创业故事画上了句号。
伊丽莎白·霍姆斯今天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了,她的履历原本是非常标准的硅谷创业模版。
2003年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大二退学,创立了名为Theranos的血液测试公司,要把自己研发的颠覆式血液检测技术变成产品,宣称只用“一滴血”就能检测上百种疾病,甚至能检测癌症。
(资料图)
大学辍学生、颠覆式的技术产品,加上有意无意模仿乔布斯黑衬衫、牛仔裤的打扮,让她获得了大量专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背书,融资超过9亿,公司估值最高达到90亿美元。
2015年,在霍姆斯的人生巅峰,众多媒体都将她称之为女版“乔布斯”,认为她会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也就在这一年,《华尔街日报》一系列报道揭露了Theranos公司的欺诈手段,包括用西门子的产品冒充自己的技术,威逼利诱研究人员伪造检测结果等等,终于让所有人认识到这家公司宣称的颠覆式技术并不存在。
最终,在2018年Theranos公司关停,霍姆斯遭到美国政府调查起诉,中途还发生了“意外怀孕”不能被羁押等大大小小的故事,直到前几天宣判,终于结束了这个不断反转的创业故事。
虽然霍姆斯大概率会上诉,但这场接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已经基本被定性,改判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却仍有不少西方媒体在争论“判决是不是太重”,“科技企业创业失败到底算不算骗局”。
这可能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倒也不复杂,那就是硅谷创业圈历来奉行的创业文化“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中文直译就是“先造假再实现”,或者换个文艺点的说法“假装你能实现,直到你真的实现”。
听起来很夸张,其实早已是硅谷创业圈,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科技创业圈默认的套路。
我们都熟知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4年前就召开发布会,宣布他会带来新的照明设备。
然而受限于他没有更多的技术研发准备 ,只能不停用各种材料测试,却一直拿不出最终产品,以至于当时不少媒体都怀疑他是骗子。为了堵媒体的嘴,他甚至把自己公司的股票送给记者。好在我们都知道,四年后他最后还是成功了,所以成为了一代传奇。
不久前,特斯拉的前自动驾驶研发主管Andrej Karpathy接受采访时还提到,2017年他接管整个自动驾驶研发项目时,走进办公室发现只有两个大学生在用笔记本电脑训练自动驾驶算法,别忘了马斯克在2016年就宣布要启动自动驾驶研发工作。
现如今想想自动驾驶到底需要多少算力,你可能会觉得当初他们的自动驾驶大约就是个玩笑,而在这之前一年,马斯克就已经宣布要启动自动驾驶自研工作,实在算不上认真负责。
随着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先讲故事再去实现”的风气逐渐在科技创业圈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潜规则”。
投资人也都不傻,之所以能接受这种看似荒唐的做法,那就是前沿技术创新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旦成功的回报确实惊人,比如推出了mRNA疫苗的Moderna公司就创下上市3年股价最高上涨20倍的回报。所以,不赌一把,怎么能知道会不成呢?
当然,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还有更多创业失败的公司没能将故事变成现实,但大多数投资人都抱着愿赌服输的心态,既然自己想要抓住颠覆式创新的机会,就不要哀叹失败的损失。
从好的方面看,这种比较包容的氛围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创业,带动更多先进技术应用落地,之后也会惠及每个人;但也不可避免的让很多创业者变得浮躁,只想讲好故事,甚至有不少“骗子”混入其中。
伊丽莎白·霍姆斯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她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兑现承诺,却选择用别人的产品来伪装,用威逼利诱去掩盖,好让自己的创业梦能存在更久一些,结果显而易见。
美国加州圣何塞地区法官在判决书上就写到,它们之所以做出这个看起来比较严厉的判决,为的是阻止未来出现更多的创业欺诈计划,维护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必要信任。
这对我们也是个警醒,无论是科技创业、投资、就业,要有前瞻的眼光,既要能看到前沿技术的潜在价值,更要了解技术原理和规律,尤其要了解技术调优的能力边界,对能否实现有清晰的判断。
这也正是我一直和大家追踪科技产业前沿,分析技术趋势的原因,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所蒙蔽,而是一起找到那些真正的技术变革的实现者。
(作者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