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同比增长0.5%。这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也再次创历史新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解读称,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年粮食总产量高位盘整

从最近几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速来看,2022年(0.5%)低于2021年(2.0%),同时低于2020年(0.9%)、2019年(0.9%)。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要理性看待粮食增速下降。今年以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在全球都受到波及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实现粮食增产尤为不易。总体来看,中国连续19年丰产更是处于历史高位,势必面临高位盘整。

“面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新冠疫情防控,今年能实现粮食增产已实属不易。一是今年扩种大豆,增加了低产作物面积,减少了高产作物面积,总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是今年灾害明显,北方秋汛,南方干旱,也对产量造成了冲击;三是粮食产量基数增大,同样增量情况下,增速也会下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称。

在今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分品种来看,稻谷(20849.5万吨)、小麦(13772.3万吨)、玉米(27720.3万吨)分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30.4%、20.1%、40.4%。此外,豆类(2351.0万吨)占比17.1%。

三大主粮中,小麦、玉米分别同比增产0.6%、1.7%,稻谷同比下降2.0%。从产量来看,小麦增产15.6亿斤,玉米增产93亿斤,稻谷减产87亿斤。三大主粮合计增产21.6亿斤。

此外,全国豆类产量同比增长19.6%,77.1亿斤。其中,大豆同比增长23.7%,77.8亿斤。大豆成为豆类产量增产的主力。

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大头。在今年的秋粮生产中,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2022年,秋粮产量51100万吨(10220亿斤),同比增长0.4%。

分省份来看,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首位,这也是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河南省。二者分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11.3%、9.9%。

2010年前,河南省曾长期占据中国粮食产量第一的位置。2011年,黑龙江省以5.64亿斤的微弱优势,首次超过河南省,跃居首位。从此,被誉为“中华大粮仓”的黑龙江省,掀起了粮食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序幕。

在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合计18229万吨,占26.6%,略低于2021年(26.78%)。

豆类播种面积同比增长

今年的粮食增产建立在播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基础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701千公顷(1052万亩),增长0.6%;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减少3.3公斤/公顷(0.2公斤/亩),下降0.1%。

值得关注的是,谷物播种面积同比减少908千公顷(1362万亩),下降0.9%,但是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增加62.7公斤/公顷(4.2公斤/亩),增长1.0%。由此导致谷物产量同比增加49万吨(10亿斤)。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荞麦和燕麦等。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0.6%的背后,是央地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举措。

王贵荣称,2022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四川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

尽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但三大主粮同比均有降幅,只有豆类面积大幅增长。对比小麦、玉米、稻谷分别同比下降0.2%、0.6%、1.6%,全国豆类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7.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1.7%。

大豆面积增加较多的背后是,2022年,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至于粮食亩产同比下降0.1%,既有自然因素影响,也有结构调整因素影响。

王贵荣称,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今年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粮食单产水平。

尽管粮食作物单产整体下降,但也存在结构性差异。比如小麦、玉米分别同比增长0.8%、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同比下降0.5%。大豆同比增长1.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