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吸引外资迎来开门红。在2月2日举行的第36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共有2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获得颁证。
和以往的集中颁证不同,此次还为早在20年前就被认定为首批地区总部的16家跨国企业授牌,以肯定这些总部企业扎根上海、深耕中国的历程。
(相关资料图)
新政效果显现
2020年12月和2022年11月,上海市先后发布了经修订的外资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新增“全球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这些政策效果已经有所显现——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制造商美国开利空调等3家全球研发中心、全球知名油田服务商斯伦贝谢等2家事业部总部就在现场获颁证书。
此次获颁证书的多数企业都属于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其中生物医药企业6家、智能制造企业5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5家、商贸、物流和信息服务业7家,既有全球医疗领域最大的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德国西门子医疗、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全球知名生命科学品牌德国默克,还有德国平衡机制造商申克机械、德国自动化技术公司费斯,以及国际货运物流公司乔达货运、日本日邮物流、加拿大运动零售商露露乐蒙等。
另外,此次获颁证书的企业中,大中华区以上区域总部7家,比如申石生物医药设立亚太区总部,美国泰森设立亚洲区总部,德国西门子医疗、丹麦诺和诺德设立大中华区总部。
作为现场新获颁证的外资企业,全球涡轮增压技术企业盖瑞特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越表示,目前公司已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生产制造基地以及研发中心和软件中心,在中国市场已经累计交付涡轮增压产品近三千万台。2022 年他们完成了全球总部对中国投资公司新增5千万美元的外资注入,聚焦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与拓展,包括氢燃料电池空压机业务、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业务,加速向新能源汽领域的新技术投资和项目落地。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市实际使用外资继续实现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39.56亿美元,可比增长0.4%。服务业为主的引资格局继续巩固,全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3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96.3%。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1家、外资研发中心531家。
在华战略持续升级
除了最新获颁证书的企业,今天的这场颁证仪式上还有不少老面孔——16家首批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企业也在现场获得授牌,数十年来在华战略持续升级。
2003年,霍尼韦尔将亚太区总部迁至上海,并推出了“东方服务东方”“东方服务世界”等一系列在华发展战略。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这些战略都源自上海、辐射全国,让上海成为了霍尼韦尔在中国运行的大脑,指挥着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成功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霍尼韦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公司最大的增长型市场。
霍尼韦尔在上海的布局与在华战略升级密切相关。余锋举例说,2016年,公司增资1亿美元扩展其位于上海浦东的亚太区总部和中国研发中心,以支持公司中国业务的持续增长;2021年,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低碳中心正式在上海宣布成立;低碳中心也以霍尼韦尔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为引擎,专注于研究低碳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推动低碳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应用。面向未来,霍尼韦尔还将继续秉持“东方服务东方”、“东方服务世界”的发展战略,扎根上海,深耕中国。
“20年过去,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个正确的选择,还是一个最优选。”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德康告诉第一财经,在2002年就把地区总部设在上海的他们,不管是在公司规模、员工人数,还是业务范围和纳税金额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成立之初销售影像类产品起步,到如今在全国有5家分公司,近15个事业部门,业务领域遍及医疗健康、生命科学、影像、光电等。
朱德康说,今年富士胶片将在中国正式启动“加速器项目”,以加强与国内初创企业的合作,促进材料领域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力求为中国的制造业做出贡献。另外,富士胶片在中国特别成立了创新中心,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日本总部与中国本土的技术交流和沟通,加快开放式创新的步伐。在中国的“双碳”目标下,他们将更积极地引入和推广环保节能型产品。
作为全球性技术与软件公司,艾默生是第一家将投资性总部设在上海的美国公司,也是第一批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艾默生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李洁表示,自地区总部设立之后,艾默生的在华投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自2002年起,中国市场成为艾默生继美国本土市场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地区总部在支持艾默生各子公司在中国的运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覆盖各事业部业务入华的战略分析、政策前瞻、投资选址、政企商洽、公司设立、日常合规运营支持等。
李洁提出,未来,艾默生将持续强化拓展总部职能,充分发挥中国区总部在战略规划、投资管理等领域的核心作用,以上海为支点,进一步推进艾默生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将继续投资技术与生产创新,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本地化能力,打造领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助力本地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