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林昀肖 记者 朱萍  实习生 张帆“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导致人类死亡的前几项疾病都与肥胖有关。肥胖的危害大,肥胖研究做得多,未来的希望也很大,最重要的还是让肥胖人群回归到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近日,在中国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药物器械研发创新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目前,中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超过50%,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比例达11.1%,超重、肥胖相关的医疗花费已超过243.5亿元。母义明认为,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肥胖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面对中国肥胖人群的复杂情况,母义明指出应当实行肥胖的分层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不同时期、不同治疗方法加以管理。在肥胖治疗中,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很难达到减重的效果。尽管生活方式干预在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但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在减重中具有长期有效性。因此药物治疗成为肥胖治疗的另一种疗法。


(资料图片)

在减重药物的应用现状上,目前中国的肥胖药物治疗较为保守,仅有奥利司他一款药物获批用于肥胖治疗。在未来减重药物的应用中存在重重阻力,目前中国肥胖药物治疗主要面临三项困难,即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减重药物的意愿不强、患者和临床医生均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减重药物的行政审批面临制度上的挑战。

肥胖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于中国人群中肥胖的现状,母义明指出,肥胖是未来慢性代谢性疾病中的重要疾病,在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超过50%,而在大约20年前只有20%。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人肥胖最重要原因,因为其长大后也会成为“肥胖人群”。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指数从1985年至2014年存在明显增加,在成年人中同样明显上升。成人中男性超重、肥胖率追赶并反超女性,但差距不大;但儿童和青少年中男性超重、肥胖率持续高于女性。

同时,肥胖的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越大。据介绍,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比例达11.1%,与此同时,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很难达到减肥的效果,超重、肥胖相关的医疗花费已超过243.5亿元。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导致人类死亡的前几项疾病都与肥胖有关,癌症的发生与肥胖所导致的糖尿病有关,女性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以及男性的结肠癌、前列腺癌等,都与肥胖相关。除癌症外,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也与肥胖有关。”母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

此外,中国人群中存在明显的中心性肥胖问题,这表现为内脏脂肪过多。内脏脂肪是保护脏器的,但其产生的炎症因子恰恰是导致疾病的风险,因此中心性肥胖的人数明显增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60岁以上成人超重、肥胖率降低可能与生存偏倚和高龄易发肌少症相关,而肌肉是人体使用葡萄糖的第一大器官,大部分葡萄糖储存在肌肉中,肌肉越少则将来糖尿病的风险越高,这同样值得引起重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曾在2010年调查了100多个医院25000个正在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大约60%的人属于超重和肥胖。“所以现在的糖尿病人群实际上是一个以‘糖胖’病为主的人群,这个人群不但有血糖控制需求,还有和肥胖相关的一些临床的需求。”纪立农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减重药物能否应用于肥胖管理?

在肥胖率日益攀升的背景下,中国在肥胖临床管理指南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母义明也表示,中国仍缺乏一个权威、全面、综合、由国家主导的肥胖指南,未来需要针对这点进行改进。同时,他还提出,应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措施,实行肥胖的分层管理。具体指的是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临床评估,综合多种因素和多学科知识,分不同时期、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管理,促进肥胖管理从“以BMI为中心”向“以肥胖相关并发症为中心”转变。

母义明指出,在肥胖的治疗方法中,生活方式干预是极为重要的。尽管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减重的一线治疗得到实施,其在肥胖管理中的作用在中国正被越来越多地研究,但尚未缺乏适宜中国人群的标准方案,且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长期有效性。因此,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外一种疗法。

药物治疗在美国和欧洲使用颇为普遍,但在中国肥胖药物治疗较为保守。据介绍,相较于欧美,目前中国减重药物种类更为单一,仅奥利司他已获批用于肥胖治疗。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分别于2011年、2021年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但中国尚未批准以上2款药物应用于肥胖治疗。

但减重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奥司利他是一种胃肠胰脂肪酶抑制剂,2000年起在中国获批为减重处方药,2005年改为非处方药,其减重效果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但除会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肠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外,奥利司他的应用对患者的长期心血管风险尚不明确,因此它的广泛临床应用被限制。

作为目前市场上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体重的药物,司美格鲁肽受到了减肥人群的高度关注。但在中国,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减肥适应症并未获批,因此存在超适应症使用的争议。纪立农称,实际上医院从治病的角度管理肥胖时也会使用司美格鲁肽,但这一要得到医院与法规的批准,二要和患者有知情同意,并且用药需要医生随访。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原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杨文英表示,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瘦身人群滥用司美格鲁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需要明确司美格鲁肽这一减重药物是用于肥胖相关的疾病治疗而非瘦身。

减重药物在大规模应用上阻力重重。据介绍,目前中国肥胖药物治疗主要面临三项困难:第一,由于肥胖在中国尚未被正式认定为一种慢性疾病,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减重药物的意愿不强;第二,由于缺乏减重药物对心血管长期影响的数据,患者和临床医生均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第三,中国减重药物的行政审批面临制度上的挑战,新药需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随机临床试验评估方可获批。

越来越多的减重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目前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则帕肽3款原研减重药物正在中国进行3期临床试验。“期盼未来有更多的新药上市。”母义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