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是一年中最温柔又更具诗意的节日!

中秋,除了圆月、美酒,更有剪不断的思念......从古至今,情是中秋不变的主题。父母思游子,深闺盼良人......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因此,中秋节也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均可望着同一轮明月,心都会眷恋最可爱的家乡、眷恋最可爱的家、眷恋最可爱的人......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月是故乡明,遥寄故乡情,千里共婵娟......

在这万众同庆的时刻,北海杨子携Diana Cheng、Dylan Cheng向您表达我们深情的问候!

祝您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祝你人顺事顺事事顺!月圆人圆事事圆!

小知识:中秋节来历“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而在《周礼·春官》篇中记载,周代已经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俗......中秋节始于唐初(《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盛行于宋,一般认为起源于古代对中秋节月的崇拜。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流传至今,中秋节已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并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更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赏月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

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嫦娥奔月的神话,给中秋节定下了思念的内核。千百年来,中秋节承载了亲人、朋友间的思念之情......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在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贵妃变月神、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中秋赏月方大兴......唐《开元纪事》云∶“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

西安贵妃池

西安芙蓉园月亮照映着西安的芙蓉园,盛世贵妃的风华给后人留下了说不清的故事......后来又建专供赏月的“赏月台”。

至宋代赏月之风更盛,南宋宫中建有“赏月桥”。

“安史之乱”后,赏月之风从宫廷、士大夫上层社会扩展至民间,文人雅士兴起了赏月、玩月、咏月。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的朗朗明月,寄托情怀......

滨海新区滨海车站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

宜昌三峡大坝的月亮

青岛的月亮

澳洲的月亮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而对每个远离他乡的游子来说,中秋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它会告诉你,在遥远的地方,此时此刻一定会有亲人、朋友在想念着你。无论距离多么遥远,心儿已经在团圆......咏月中秋之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明月---皎洁、美好,寄托了离家之人的思念;圆月---温暖、圆满,象征着亲人之间的团圆。

古今往来,中秋赏月就是文人墨客的一大爱好,而对酒当歌、月下吟唱,又是文人墨客表达感情、传递思念的方式。许多古诗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念之情。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自古以来写中秋作品中公认的绝唱之作。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文人咏月诗词有很多: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 张祜 《中秋月》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明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到今,这轮明月寄托了多少人的思念。团圆的人把酒对清天,思亲的人举杯邀明月......月饼

“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中秋节一定少不了月饼,这不是矫情,而是传统。吃月饼,好比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

这份传统其实是感情的寄托。在月满人间的中秋佳节之时,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化作一块情意绵绵的月饼,用它敬家人、敬朋友、敬难得的团圆,敬不失的人间味……月饼,又称胡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它应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朝大将张骞通西域,带回芝麻、胡桃等制成的饼,叫胡桃饼,又称“胡饼”。据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倚栏望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使月饼成为受人民喜爱的中秋佳节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月光真美,因为我们都在同一个月亮下;

月饼真好,让我可以安静地,想你、想家......

人间百味,只为团圆。望着皎洁的明月,幻化成手心的圆饼,将它吃进嘴里,仿佛将最温柔的月光与祝愿都收藏于心。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 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苏轼《月饼》中秋之夜,即便不在家乡,即便在那遥远的地方,你和你的亲人们也可以欣赏着天空中的同一轮明月,吃着月饼,遥寄相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