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蕉下二次更新招股书,意欲抢滩“户外防晒第一股”。
10月10日,蕉下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书,这也是继其4月份首次递表失效后的新举动。
资料显示,蕉下是中国城市户外鞋服公司,从旗舰防晒产品起家拓展至多种非防晒产品,此前曾凭借“防晒小黑伞”走红市场,因其售价超过200元,也被网友戏称为“防晒刺客”。
(相关资料图)
不过,随着招股书公开了相关核心数据,“小黑伞”的另一面也随之浮出水面,智商税还是防晒黑科技?
2021 年亏损暴增至55亿元
虽然“小黑伞”价格不菲,但难抵蕉下财务黯然。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蕉下收入分别达到3.85亿元、7.94亿元、24.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0.1%。同期蕉下净亏损分别高达2320万元、7.7万元及54.73亿元。
吊诡的是,2022年上半年,蕉下增速出现下滑,但营收增长至22.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19亿元增加81.3%,自此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4.91亿元。
这笔增长和利润来自哪?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招股书中提到,2022年录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56亿元,占比为31.7%。预期后不会发生进一步“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
某券商投资经理告诉记者,所谓可转换优先股是赋予持有人把优先股以特定比例转换为普通股的选择权。由此不排除蕉下将公允价值变动用于抵消部分亏损的可能。
对此,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致电蕉下控股证券部进行核实,截至发稿时电话仍无法接通。
灼识咨询资料显示,以2021年总零售额及在线零售额计,该公司均为中国第一大防晒服饰品牌。以2021年防晒服饰行业市场规模前五名总零售额及线上零售额计算,蕉下分别拥有5.0%及12.9%的市场份额。
对于此次募资,蕉下控股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加强产品开发和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并提升品牌识别度;加强全渠道销售和分销网络,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并增加市场份额;改善供应链管理;为运营数字化提供资金;通过战略联盟、收购和投资促进业务增长;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主打“防晒科技”却难掩营销为王
在不少消费者的认知中,蕉下的产品似乎科技含量满满。
如其在官网所称,产品包含多波段防晒黑科技,经7道控温加压处理,形成更稳定的黑胶因子,实现UVA、UVB、可见光VL及红外线IR多波段阻隔,帮用户对抗阳光,防止肌肤光老化及晒伤晒黑。
蕉下也表示,公司拥有多元专业背景的技术专家带来强大的研发能力,持续专注研发有利于公司取得并保持领先地位,但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却并非如此。
数据显示,2019—2021年,蕉下研发开支为1990万元、3590万元和7160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3%、4.6%和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2019年—2021年,其分销及销售开支分别为1.25亿元、3.23亿元和11.04亿元,分别占收入的32.4%、40.7%及45.9%。
不难发现,在蕉下“小黑伞”的网红之路上,营销为王的确发挥了强大助力。招股书显示,仅在2021年,蕉下就与597个网红博主合作,其中199个网红拥有超过百万名关注者,共计带来45亿次浏览量。
对此蕉下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的成功部分取决于营销活动,如营销活动不能以具成本效益及高效的方式有效吸引客户,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蕉下控股2019年期末、2020年期末、2021年期末的总资产分别为1.82亿元、2.72亿元、10.33亿元,总负债分别为3.14亿元、4.01亿元、67.42亿元。
蕉下也提到,公司过去产生净亏损,而日后可能会继续产生净亏损。目前的流动负债净额可能使公司面临一定的流动资金风险,并可能限制公司的经营灵活性,以及影响拓展业务的能力。
防晒市场需直面季节性风险
招股书显示,蕉下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数量有限的畅销单品。于2019年、2020年、2021年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六个月,前30款畅销单品产生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99.8%、88.6%、74.8%及71.6%。
占比持续走低,反映了蕉下爆款单品号召力正在逐年下降。对此,蕉下也在积极向众多领域转型,其产品正从旗舰防晒产品起家拓展至多种非防晒产品。
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蕉下也直言,公司经营所在行业竞争激烈,倘公司无法展开有效竞争,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其中,诸如眼下北方城市多已入秋,对防晒产品需求锐减的季节性风险较为明显,但对此蕉下并未作出正面回应。
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达到6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预计到2026年,这个数据将增至958亿元。中国的防晒市场消费者以女性为主,成立于2013年的蕉下正是以一把“小黑伞”切入这一赛道。
如今站在IPO的大门前,蕉下是否能再次以“小黑伞”的姿态杀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个问题。(记者 贾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