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鑫】延期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或者关注函,似乎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一项常规操作。 6月6日晚,广州御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御银)第二次延期回复深交所年报问询函。

作为曾经的ATM机龙头,*ST御银成立7年便成功在A股上市,一时风光无两。随着银行业转型,ATM机加速退场,*ST御银早已不复往昔。曾大力发展经营租赁业务、投入巨额资金“炒股”均难以挽救业绩颓势,近日又宣布拟跨界精密制造行业。


(相关资料图)

营业收入逐年萎缩和员工人数下降,使深交所在问询函中对*ST御银持续经营能力提出质疑。在此之际,筹划收购对资金、人才需求高的精密制造企业,*ST御银真的具备跨界经营能力吗?

主营业务持续萎缩,ATM机龙头拟跨界精密制造

6月4日,*ST御银发布《关于签署股权收购框架协议的公告》称,公司正筹划收购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微研)51%股份事宜。此次签署的协议仅为合作各方达成的初步意向,此次股权收购具体方案尚未确定。

据了解,*ST御银筹划收购的无锡微研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制造、智能生产和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规模化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末和2022年末,无锡微研资产总额分别为3.8亿元、4.17亿元。2021年度、2022年度,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2.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9亿元、0.35亿元。

从金融设备行业跨入精密制造行业,*ST御银的跨界幅度可谓不小。

对于此次收购,*ST御银表示,公司目前主要从事智能金融设备行业相关运营服务和自有物业打造的产业园运营业务。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精密制造、智能生产和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标的公司所在的精密制造行业前景良好,空间广阔,市场潜力较大,有利于上市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改善财务状况,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提升,为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跨界背后,是*ST御银不容乐观的经营状况。在营收大幅萎缩、盈利能力下滑等经营窘境下,*ST御银曾进行卖资产“保壳”等战术操作。然而,从战略层面来看,该公司进行业务转型、寻找新盈利点可谓是迫在眉睫。

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ST御银营收为10.94亿元,此后营收一路走低,2021年其营收跌至1亿元以下,2022年营收仅为0.68亿元。

因2021年净利润亏损超6000万元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ST御银于2022年5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面对“保壳”关口,该公司出售了参股公司佛山海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9%股权,从而提升公司2022年净利润至0.54亿元,退市危机暂时解除。

不过,*ST御银卖资产之路仍在继续。今年3月,该公司发布两则公告,拟将全资子公司旗下两套房产出售,两套房产交易价格合计5480万元。

对于此前出售资产是否为“保壳”等相关问题,大河财立方记者于6月6日致电*ST御银证券部,并按工作人员要求发送采访提纲至该公司邮箱。6月7日,记者再次致电*ST御银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称,以公开信披为准,目前暂不接待来访。

转型求变难有起色,热衷“炒股”拖累业绩

公开信息显示,*ST御银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金融自助服务设备及软件等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同时提供各种金融交易专业解决方案。该公司的主导产品为自主研发、生产、销售、运营KINGTELLER系列银行存取款机以及提供主机咨询服务。2007年11月,*ST御银在深交所上市,201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业绩创历年最高水平。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发展,金融行业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传统金融智能设备市场急剧下滑。*ST御银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面对行业巨变,*ST御银开始转型,大力开展经营租赁业务。2021年开始,该公司租赁业务营收反超ATM相关业务营收,成为*ST御银主要收入来源。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ST御银经营租赁业务收入4288.12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为47.93%,毛利率为55.26%;ATM技术、金融服务营收2457.97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为27.47%,毛利率36.57%。2022年,两项业务差距进一步拉大,经营租赁营收占比为79.32%,ATM技术、金融服务营收占比仅为14.57%。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ST御银的经营租赁业务主要来源于其三大产业园,不过,转型产业园运营并未能大力提振业绩,其中一个产业园还面临出租率较低的问题。

2022年年报披露,*ST御银运营的三大产业园区御银科技园、小炬人创芯园以及御银产业园总建筑面积分别为3.57万平方米、3.25万平方米和6.19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述园区对外出租经营面积分别为3.22万平方米、2.89万平方米和1.36万平方米。

深交所向*ST御银下发的年报问询函中,要求其说明御银产业园出租率较低的原因及已采取的措施。

除了经营租赁业务,*ST御银还曾尝试“炒股”自救。

记者梳理年报发现,*ST御银进行股票投资已有多年。2019年、2020年,该公司证券投资获利金额分别为9583万元、3978.4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分别为133.07%、49.54%。然而在靠“炒股”提升业绩的同时,也为大幅亏损埋下了隐患。

2021年,*ST御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86.07%,该年度证券投资亏损4770.80万元,占利润总额的95.32%。2022年,该公司2022年度证券投资累计投资收益为-3263.17万元。

2023年,*ST御银再次拿出1亿元进行大手笔投资。今年4月,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使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总额度不超过(含)人民币1亿元。

研发投入逐年缩减,*ST御银是否具备跨界经营能力?

事实上,随着移动支付被大范围应用,传统现金设备的需求持续缩减,ATM相关业务规模和利润都在持续收窄,不仅是*ST御银,同行业公司都在转型求变。

例如,国内另一ATM领域的龙头企业广电运通,成功完成了从ATM到AI的转型。

广电运通总经理李叶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传统银行领域,广电运通已从单一的ATM提供商转变成金融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聚焦人工智能,广电运通从银行运营效率、运营成本、风控和场景建设等方面,用科技来赋能传统行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广电运通形成核心竞争力成功转型,得益于对研发的大力投入。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7.25亿元、7.73亿元、8.25亿元,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8.23%、9.52%、9.55%。

相比之下,*ST御银在寻求转型的同时,研发投入却逐渐缩减。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0.30亿元、0.19亿元、0.13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27人、123人、56人。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该公司未发生研发活动,未披露研发投入金额及研发人员数量。

对于多次转型未有较大起色的*ST御银来说,无锡微研无疑是一份优质资产。不过,*ST御银科研投入不足,且从未有精密制造行业经验,是否具备跨界经营能力还有待观察。

有投融资行业专家认为,跨行业收购不同于同行业产业并购,可能存在较高风险,收购后能否成功整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也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相关信息显示,无锡微研服务于高端换热器、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核心产品有以空调翅片模具、汽车座椅滑轨模具、油冷器模具等为代表的精密模具及其零部件,高精度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微细孔电火花加工装备等,业务遍及中国、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无锡微研官方网站披露,该公司合作伙伴包括格力、美的、奥克斯、海信、约克等知名企业。

无锡微研与*ST御银此次合作出于什么考虑?下一步将如何进展?针对上述问题,大河财立方记者多次拨打无锡微研官方网站电话,均无法接通。

后续此次跨界收购能否顺利落地?*ST御银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大河财立方记者将持续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