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发酵以来,国际化肥价格不断走高,没来得及囤货的种植商怎么办?

市场研究机构Green Markets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8日的一周,北美化肥价格指数报1248.09美元/吨,比一个月前高出近40%。氮肥、钾肥、尿素等化肥价格均有所上涨。其中,诺拉尿素(Nola)的交易价格更是高达每吨880美元的34年高点,在2020年其价格仅为182美元/吨。

在化肥价格飙涨之际,全球多国农民却并未做好充足准备。美国大宗商品交易商的StoneX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巴西等南美主要粮食种植国,有近七成的农民尚未购买本年度所需的化肥。

混沌天成研究院投资咨询部化工分析师童长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巴西等国农民之所以没在前段时间囤积足够的化肥,是因为化肥价格已在历史高位,“对于未来化肥价格走势,从供给情况来看,受能源价格和乌克兰局势影响,未来化肥价格仍有较大上涨动力。从需求端来看,由于国际粮价也有可能继续攀升,这会增加农民施肥需求,也将成为化肥价格上涨的推动力。”

下错的赌注?

通常而言,农民在种植季前几个月便需备足肥料,从而锁定种植成本。但由于去年化肥价格不断高企,导致许多农民不断推迟采购计划。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中旬,国际化肥价格曾小幅波动,一些农民抓住机会从低位买进,但更多人却押注化肥价格将在今年从高位回落。

市场研究机构Green Markets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结束的一周(即乌克兰局势发酵之前),北美化肥价格指数报891.5美元/吨,同比上涨近60%。

童长征进一步表示,自乌克兰局势不断升级以来,欧美国家不断出台对俄制裁政策,加之俄罗斯自身也有意禁止化肥出口,这便加重了国际化肥市场的供给问题。StoneX的数据显示,就今年的化肥采购情况来看,巴西仅有28%的化肥需求是在2月采购的,而去年这一比例为43%。

据俄罗斯《观点报》报道,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近日威胁要制裁俄罗斯化肥。不过,此举招致巴西等国强烈反对。但据英国媒体报道,虽然当前俄罗斯化肥公司没有受到制裁,与该行业有关的一些俄罗斯高管已被列入制裁名单之列。3月10日,俄罗斯工业与贸易部表示,决定将禁止向“不友好”国家和地区出口化肥。

在全球化肥贸易中,俄罗斯的地位举足轻重。市场研究机构Trade Data Monitor的数据显示,2021年,该国化肥出口量占全球的近五分之一比重。不仅如此,白俄罗斯也遭到了制裁,而该国则是全球第三大钾肥生产国。Argus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师纳什(Sai Mike Nash)表示:“由于其他国家不想和俄罗斯打交道,该国化肥如何从波罗的海和黑海港口运出也存在问题。”

德国有农业组织表示,该国农业部门30%的化肥供应来自俄罗斯,并警告称德国国内生产商无法在短期内代替这一缺口。据外媒报道,巴西85%以上的化肥需求都依赖进口,其中对进口钾肥和氮肥的依赖度超过了90%,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占到巴西化肥进口总量的28%。

童长征还表示,在国际市场上,化肥供给较少的原因还在于上游能源价格高企,这增添了化肥生产商的负担。

洲际交易所(ICE)的数据显示,目前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TTF基准荷兰天然气5月价格已接近100欧元/兆瓦时,是一年前价格的近5倍,而天然气是生产化肥的关键因素。

采购窗口期越来越窄?

StoneX大宗商品分析师贝松(Luigi Bezzon)表示,目前留给农民购买化肥的窗口期越来越窄,“农民必须在7月前决定如何下订单,否则这将影响9月开始的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预测,国际化肥价格或将持续上涨,到2030年,全球肥料参考价格预计比现在再提升13%。

童长征也认为,由于天然气价格仍有较大的上涨动力,并且乌克兰局势未有明显缓解之势,在未来4个月内,国际化肥价格有可能不断上涨。

巴克莱银行认为,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可能会攀升至200美元/桶以上,欧洲TTF天然气价格可能在夏季平均达到300欧元/兆瓦时。

不过,在化肥价格不断上涨之际,多国政府正寻找出路。巴西农业部长迪亚斯已转向加拿大和中东寻找新的化肥供应商。此外,迪亚斯还向FAO提交了一项由南方共同市场集团支持的提案。该提案称,处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应把化肥排除在对俄罗斯的制裁之外。

在童长征看来,巴西等国从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弥补化肥缺口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占全球化肥出口比重过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化肥产量难以在短期内较快提升。

此外,他还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粮价有可能继续走高,这或将影响国际化肥市场上的需求,将继续推高化肥价格。“如果粮价走高幅度高于化肥价格走高幅度,这意味着种植商的种植成本虽然有所提升,但其利润也将水涨船高。”

FAO表示,全球约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的小麦供应都依赖俄乌两国。乌克兰局势有可能会造成粮食减产,受此影响,未来国际食品和饲料价格有可能在本已高企的水平上再上涨8%~2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