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接下来还有几个嘉宾后采,邓亚萍他们。小施去吧,可以伐?”

“可以,我来吧。”

起初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觉得只是问几个问题就好了,回过神想到这次的采访对象跟以往很不一样。作为一个00后,听到“邓亚萍”之后脑子里闪过的两个关键词:乒乓球、奥运冠军,想到要采访名人,心里还是非常忐忑的。从拟定采访内容开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迟迟写不出满意的问题,直到同事提醒:“可以问问接地气的呀,关于她、她的经历你都想知道些什么?”于是从“接地气”入手顺利拟定了问题,暂时舒了一口气。

正式拍摄见到邓亚萍老师的那天,和我想象中大人物的形象大相径庭,穿着普通、化妆和彩排的全程她都是笑眯眯地回答“好”;直到场记打板,全场都安静下来,我坐在邓亚萍老师对面正式开始采访。跟刚刚在舞台上深沉的演讲状态完全不一样,邓亚萍老师回答我的问题时状态十分轻松自信,笑盈盈地看着我,一下子打消了我的紧张和担心。

面对有着丰富访谈经验的秦朔老师,最担心的是自己的采访经历尚浅,提问沟通的深度不够;但是秦朔老师全程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结合最接地气的故事案例回答我的问题,从一些既是普通人也是不普通的企业家身上挖掘闪光点。对“哲学”一直是“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的印象,但是跟孙向晨教授交流之后发现哲学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能够对日常事物的思考能达到反思的状态就是离哲学很近了。孙教授告诉我哲学是帮助大家能够对生活多一些审视、多问一句为什么,不被情绪左右,对于复杂的事情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跟几位青年嘉宾进行后采的时候已经快接近深夜十二点了,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依旧非常饱满,面对提问有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思考,有作为年轻人不服输和打破刻板印象的决心,同作为Z世代的我也被他们的态度和选择感染。

整体采访的过程相较于以前的街头采访、节目前采等采访经历,感受最明显的是面对镜头,有经验有经历的人总是充满自信的,往往只需要抛出一个橄榄枝,他们就能侃侃而谈;同时我也要增强思考能力,要善于从采访对象的回答挖掘有意思的话题。其次是后采的环境跟预想中的小空间不一样,是在开放的舞台上,原本担心环境过于空大会不会没有对话的氛围感,很幸运采访的每位老师都非常配合,愿意分享自身经历来回答我的提问。很荣幸能在这次花絮采访的拍摄中有机会跟各位老师进行交流,邓亚萍老师的归零出发、秦朔老师的调研思考、孙向晨教授的思辨启迪、青年嘉宾的无限可能,都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充满希望地迎接、探寻2023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