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包含很多方面,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其中之一。这其中,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资料图)
在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之后,第一财经多路记者对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情况,尤其是医疗资源的配置方面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发现当前农村在提升重症救治能力,降低重症率、病亡率方面,面临着医护人员短缺、医疗设施不充分等多方面不足。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面对疫情防控时,这些短板被充分显现了出来。
这其中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
有数据表明,2011年至2020年间,中央财政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2560亿元,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乡村基层机构的资金仅占13.2%。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在服务能力上的提高。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日前的实地调查采访,疫情以来,在国家相关融资贷款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包括县域陆续建起了一批新的医疗机构,但在惠及广大的农村地区方面还存在不足。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解决农民“看病难”,为农民构筑一个有效抵挡新的一波新冠疫情冲击的“堤坝”,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农村医疗体系建设的长远问题。
今年4月下旬,全国政协曾召开“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有全国政协委员说,有的省全省仅有1/3的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阑尾、疝气手术和四肢骨折处置等基本医疗服务。
乡镇医院连提供上述的基本医疗服务都存在困难,毫无疑问,医疗设备需要加强,这属于“硬件建设”;专业人员缺少是更重要方面,这是“软件建设”。两者相较,后者更为迫切。
现在的情况是,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薄弱,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学历不高、队伍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整体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如果乡村医院的工作人员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就难以避免“小病看不到、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局面,也就会难以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现象的发生。
上述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还有委员提供了一组数据,某省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29813人,其中在岗在编22604人,缺编7209人,缺编率达24.18%。
这提醒我们思考很多问题:农村的医疗能力该如何加强?农村医疗资源的配置有哪些需要大力推进?当前,面临新一轮新冠疫情的冲击,在多方努力共同应对短期集中冲击的同时,更需要筹谋未来,尽快加固、筑牢当前的农村防疫、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