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社会责任以及治理效能为核心的ESG理念,正成为商业社会和资本市场的新共识。
在近日举行的毕马威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毕马威国际ESG主管合伙人John McCalla-Leacy(麦科理)表示,ESG并不止于气候领域。在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三个领域,推进ESG,不仅可以使企业在未来免于陷入被动,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做好准备,以更高的透明度、更强的韧性和更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成为趋势的引领者。
在峰会现场,毕马威中国发布了ESG领域最新报告《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调查》,该调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5800家企业的ESG报告进行观察,以分析企业ESG信息披露实践的进展和趋势。
(资料图片)
毕马威中国ESG报告和鉴证服务主管合伙人朱文伟表示,在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危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承认ESG议题对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其中,在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驱动下,气候变化已成为企业披露最多的ESG风险,其次是社会和治理风险。
朱文伟介绍,毕马威结合多维度的ESG热点话题与中国发展的最新动向,归纳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三个重要方向:一是分析重要性议题,推动利益相关者参与;二是响应“双碳”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完善ESG披露标准、鉴证赋能企业报告公信力提升,探索共赢机会。
谈及中国ESG发展新趋势时,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表示,ESG披露标准将进一步完善。过去一年来,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非营利组织标准制定者在非财务披露方面纷纷采取重大行动,中国也颁布了首份企业ESG信息披露自愿性指导意见。中国亟需跟上全球报告体系一致化的步伐,不断完善披露要求,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信息披露标准,以良好的ESG披露机制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沈莹认为,在未来,ESG作为“筛选器“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沟通其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机遇,同时也对企业从市场获得融资和提升市场价值至关重要。
“中国正在积极实施‘双碳’战略,推进企业低碳转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制定明确碳目标和实施精准减排,真正减少自身的排放,而非仅依靠碳信用。我们预计2023年将是从讨论迈向行动的一年。”沈莹说。
针对全球脱碳和能源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毕马威国际脱碳卓越中心主管合伙人Mike Hayes在峰会上强调了加快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当前投资者已经意识到,如果投资对象没有适当应对内部脱碳和气候风险,不论是物理风险还是转型风险,都将给投资价值带来不利影响。“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投资收益,确保企业采取行动,着手应对气候问题。这意味着全球企业需要制定清晰、有效的气候战略,否则今后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获取股权和债券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Mike Hayes认为,要想实现全球低碳能源经济转型,需要大力助推落地式解决方案。但是,创新本身不仅仅是找寻新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深入挖掘现有方案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创新并不止步于科技领域,还需要在气候融资、碳市场使用方式以及其他众多领域来持续地追求。
而关于新型储能助力能源转型上,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则认为,全球储能规模迅速增长,中国是全球重要储能市场。
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储能项目中,虽然抽水蓄能仍是主要方式,但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多种新型储能方式正迅猛发展。据CNESA预测,至2027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产业装机规模将达1138.9GWh, 2021~2027年间复合增长率达61%,约为未来储能总装机容量31%的年复合增长率的一倍。
康勇表示,中国电化学储能增速有望高于全球增速。据CNESA数据预测,到2027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总装机量将达363.1GWh,约占全球32%比重,2021~2027年间复合增长率达71%,高于全球增速10个百分点,是未来储能产业主要的增量市场。
在展望储能未来发展趋势时,康勇分析表示,在用户侧,国内工商业储能和海外家庭储能发展迅速,下游市场竞争格局对中国储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不同要求。不过,由于收益模式单一引发低价竞争,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根据毕马威咨询调研,当前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典型毛利水平大多不超过30%(电化学储能电池隔膜环节毛利率在50%左右),多家储能上市企业毛利率水平也均出现了下降趋势。此外,独立储能电站长期前景向好,但短期项目落地仍显乏力;资本热炒急需冷思考,需仔细甄别优质储能赛道和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