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春波】随着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发威,A股房企新陈代谢也进一步加速。
5月30日晚间,昔日千亿房企*ST蓝光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并将于6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ST蓝光也成为A股资本市场首家房地产类退市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公告,*ST蓝光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主板券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设立并代为管理的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板块挂牌转让。
从昔日的千亿房企到现在挥别A股,*ST蓝光在由盛转衰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境?退市后又将面对怎样的难题?
昔日千亿房企告别A股
资料显示,今年4月6日至5月9日,*ST蓝光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的终止上市相关情形。经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据悉,上交所在公告本决定之日后的5个交易日内,对*ST蓝光股票予以摘牌,*ST蓝光股票终止上市。这也成为A股资本市场首家房地产类退市企业。
公告内容显示,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9.1.15条的规定,*ST蓝光将安排股票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股份转让相关事宜,保证公司股票在摘牌之日起45个交易日内可以转让。
根据公开资料,*ST蓝光由杨铿于1992年在成都创立,并在日后逐步成长为四川本土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到2015年借壳上市当年,公司的规模达到183亿元。
完成上市后,*ST蓝光开启了全国化的布局。此后几年间,*ST蓝光拿地数量迅速增加,销售规模也从2016年的301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855亿元,成为地产行业“黑马”。2019年度,*ST蓝光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1015.37亿元,晋级千亿房企,一时风头无两。
激进扩张埋“爆雷”伏笔 *ST蓝光成A股弃子
在快速的全国化过程中,*ST蓝光拿地策略颇为激进,拿地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拿地的成本也快速增加。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三年间,*ST蓝光的平均拿地楼板价分别为2520元/平方米、4743元/平方米、6160元/平方米,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配合高速扩张,*ST蓝光打开各项融资通道,包括一些高成本融资通道。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ST蓝光有息债务总额从172亿元上涨至729.85亿元,其平均融资成本一直高于8%,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较高的拿地成本和融资成本,吞噬了*ST蓝光的利润空间,也为其后来的“爆雷”埋下伏笔。
其间,*ST蓝光也提出了“利润与规模并重”的发展思路,如将2020年的土地投资上限控制在400亿元,但这一计划并未得到有效执行,*ST蓝光2020年拿地支出达到526.6亿元,其中还有不少地块的楼面价接近所在区域商品房售价。
2020年10月份,因一笔款项延期还款,*ST蓝光上了中国平安内部的黑名单,并在金融机构间引发广泛关注,其资金面也在之后迅速恶化。2021年7月,因未及时筹集到足够资金,*ST蓝光公开宣布债券违约。
实际上,2020年7月份,还在拿地市场高歌猛进*ST蓝光已经开始出售资产,先是以9亿元的价格将迪康药业100%股权转让给汉商集团,后于2021年3月以48亿元的价格将蓝光嘉宝物业卖给碧桂园,此后陆续出售旗下多个项目回血。
彼时,业内一度传出多家房企与*ST蓝光洽谈战略投资事宜,但都没有结果。
此外,因相关融资违约导致的被动减持,控股股东蓝光集团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规模也一降再降。2020年底,杨铿及蓝光集团持股比例合计达到58.31%,2021年6月杨铿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全部转给蓝光集团,但到了2023年一季度末,蓝光集团持股占比已降至11.86%。
在此之后,投资者对*ST蓝光信心持续不足,蓝光股价迅速降至1元/股以下直至退市。
退市只是离开A股资本市场,*ST蓝光需要解决的事情,并不会因退市而相应减少。截至2022年末,*ST蓝光在建项目仍达到86个,在“保交楼”的政策背景下,如何筹集资金完成交付将是一项不小的工作。
此外,截至今年5月15日,*ST蓝光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各种形式债务本息金额合计425.56亿元,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由之附带的债务纠纷、法律诉讼等问题,也将继续考验*ST蓝光管理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