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医学科技是航天、通信、智造之外的又一大国之重器,当下亟需解决生物医疗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同时加大对卫生健康领域科技的投入,提高疫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中心主任詹启敏今日在昆明举行的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如是表示。

在詹启敏看来,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仍在于医学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缺乏制高点,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引领和支撑。

医学科技要突破,究竟“卡”在哪里?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詹启敏认为,该领域还面临着诸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科技创新与市场和社会效益脱节、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詹启敏表示,“在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一些诸如药物递送技术、制剂工艺技术、大规模化制备所需要技术等,以及我们部分抗体、疫苗转化所需的发酵罐、培养基、菌株等,技术上还有许多的不足。”

这些不足该如何解决?对此,詹启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这就需要重点关注生物底层技术(物理、化学、纳米、智能)多领域与生命的结合,“比如,‘物理’是解决生物成像问题,包括光学成像、电子显微、脑成像;‘化学’是解决检测修饰问题,包括分子探针、组学技术;‘纳米’则是解决精准操控的问题,包括生物遗传感、纳米酶、纳米孔测序;而‘智能’,是解决调控模拟的问题,包括脑机接口、神经调控、高速新系统通路。”

詹启敏称,当下生物技术的国际趋势有三大特征,具体表现为跨界融合,即学科间专业界限逐渐模糊、交叉研究屡现突破;非线性创新,即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呈现快周期螺旋式促进;数据与智能驱动,即大数据与超算促使数据密集性分析成为可能。

为此,詹启敏认为,下阶段,生物医药发力将在九大重要方向展开,包括:重大疾病早期预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组织器官制造,精准医学,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技术疫苗。

谈及科研力量如何更好地赋能企业、产业转型与发展这一问题,作为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中心的主要负责人,詹启敏告诉记者,这需要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优势结合,以此来瞄准前沿、解决需求,“以北京大学和云南白药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为例,云南白药的一大板块如口腔、皮肤等一类产品都会需要科学研发作支撑,以及云南白药一些凝血、止血药物,我们也在提升其中科技含量,以此来形成更好的专利,服务高端医疗层面的需求。”

詹启敏还表示,当下,一些药企正在布局国际市场,“再拿云南白药的产品来说,如果这些药物要走向国际并且成为一款具有高科技的产品,其背后的‘机理’也需要很清楚。也就是说,从标准化、到科学化,药物或产品在真正深入国际市场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