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高温和干旱气候的影响仍将持续。一份来自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最新研究显示,欧洲47%的地区处于干旱“警告”(warning)状态,17%的地区处于“警戒”(alert)状态。科学家表示,这是至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11月前欧洲炎热干旱仍将持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报告还预测,在今年11月前,西欧-地中海地区可能会出现比往常更炎热和干燥的情况。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乌克兰、匈牙利和英国。欧洲森林野火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西班牙和葡萄牙经历了特别严重的森林火灾。

研究显示,今年7月和8月全球的降水量明显低于往常,欧洲大陆近一半地区的土壤水分不足。与此同时,植被和农作物也正在遭受干旱影响。报告预测,2022年欧洲的玉米产量将比前五年的平均水平低16%;大豆和向日葵将分别下降15%和12%。

该报告警告称,这将对能源领域造成“严重影响”。严重的降水不足已广泛影响整个欧洲大陆的河流,使水域变暖并导致水位大幅下降,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无法为水力发电厂供电或冷却核电站。

干旱也引发了贸易担忧。就在上周,莱茵河的水位下降再次突破记录,影响了运输煤炭和柴油等货物的大型船舶通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一份报告,莱茵河航运延误或者容量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达到0.5个百分点。

我国长江流域为何全域干旱?

在我国,今年也出现了大范围且异常严重的干旱。虽然长江流域是我国典型伏旱区,但通常发生区域性夏伏旱,全流域遭遇旱情比较少见。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的分析,此次长江流域旱情具有受旱空间范围大、夏伏旱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旱情程度较重的特点。

专家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持续高温所致。通常情况下,7、8月长江上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为多雨区,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不利于降雨,易发生夏伏旱。但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达4成,导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现象。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李熙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北印度洋持续增温,这些气候变率会对我国上空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最终表现为我国上空持续受到高压中心(或成为“高压脊”)的影响。这一高压中心伴随着较强的下沉气流,同时高压西侧存在较强的暖平流,都会造成表面增温的加剧,导致持续的极端高温时间。”

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夏季的极端高温时间可能会变得更加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有可能造成西太平洋副高的增强以及想我国内陆的延伸。同时伴随东亚夏季风的增强。如果我们不及早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可能今年的“极端高温”现象会慢慢变为常态。

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分析称:“全球范围内,至少近十年或更长时间都将频发这种高温天气,甚至出现超高温天气。但从今年的应对情况来看,对超高温天气产生的影响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还远远认识不够,需要各行各业联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许小峰还表示,长江流域旱情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都较大,而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抗旱方面比较脆弱。

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主任吕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根据气象及水文部门的预测,8月底前长江流域降水、来水总体仍将偏少,9月份中下游大部地区降水来水仍可能继续偏少,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干旱情势可能进一步发展,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形势严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发频繁,水旱灾害事件也是呈现频发重发态势,吕娟建议,有必要实施极端灾害备灾战略措施,例如加强粮食战略储备和建立地下水战略储备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