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增多,零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气候投融资也变得更具挑战。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理解我国双碳目标的意义?绿色金融还可以怎么做?
9月2日的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来自多家国内、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围绕“气候投融资”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分享总结了实践经验,畅谈优化空间。
金融机构如何理解双碳目标?
【资料图】
“今年的夏天,是一个特殊的夏天。北半球多地陷入‘炙烤’模式,几乎整个欧洲都遭遇了热浪、野火和历史性干旱,多国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我国也是南旱北涝,多地气温达40℃或以上。”邮储银行副行长姚红以今年的极端天气举例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此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促进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姚红认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挑战,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一方面,多家机构预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增投资需求在100万亿元以上,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增速和占比;另一方面,煤炭、煤电等传统化工能源和高碳行业的环境气候风险持续增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姚红认为,商业银行需要紧抓政策与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
汇丰银行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也表示,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复杂情况下,ESG赛道相关企业普遍充满活力,与其他行业形成鲜明对比,恰恰说明ESG赛道方兴未艾,还有很大的前景。
“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一定要花精力、花资金、花资源去认真研究怎么能够配合和支持ESG,支持绿色可持续,这也是将来金融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王云峰建议。
绿色金融的三大作用
就在今年6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
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认为,无论在碳减排还是碳交易方面,绿色金融的作用都是非常明确且显著的。对此他总结了绿色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三大功能。
首先是减碳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功能。他举例称,面对绿色转型的巨大资金缺口,银行可以在资金配置中增强绿色的偏好,比如可以降低绿色成本的溢价。
其次是风险管理功能。面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损失,以及政策变化、技术变革等气候风险,周月秋认为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重要工具进行预测和评判,也可以管控转型过程中可能诞生的经济金融风险,从而使得转型更加有序,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加稳健。
最后是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绿色金融包括了各个层次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有权益的定价、也有风险的定价,这些定价在连续的活跃的交易的过程中间,就会使得价格越来越公允、越来越有效。而这个公允的、有效的、连续的价格就会形成价格曲线,成为市场化减碳机制的很重要的基础。”周月秋说。
对于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式,几位机构人士普遍认为不仅要支持低碳、零碳领域的产业发展,也要关注传统高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我们肯定要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方面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节能降碳的改造,(这些)我们不可能一天就完成了。”周月秋表示。
大型金融机构是怎么做的?
事实上,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突出成果,包括全球第一的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二的绿色债券市场等,这也是每一个金融机构在政策指引下不断探索推进的结果。
从实践来看,不同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尝试和创新。以邮储银行为例,据姚红介绍,该行主要从八个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工作,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制度、健全激励约束、创新绿色产品、应用金融科技加强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推进绿色运营等。
其中在健全激励约束方面,邮储银行主要通过实施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差异化政策、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并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适当减点支持等;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邮储银行今年与德意志交易所等机构合作,在德交所发布"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活、绿色乡村、绿色公益等场景,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
作为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在国内、国际均有不少绿色金融的实践经验,王云峰重点提到了国际合作和按照行业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他以基础设置领域举例,汇丰此前曾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制定专门的方案,试图通过创建全球统一的标准,引导私人资金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银行的资金进入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低碳为标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再保险公司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慕尼黑再保险为例,据其大中华区总裁常青在论坛上介绍,在业务方面,集团在资产和负债的两端,一方面围绕传统能源行业减排或减能进行风险承接,另一方面则对新兴产业进行保险赋能,二者的动态结合可以形成业务和资产双端的绿色发展。
未来还有较大优化空间
未来如何更好地释放绿色金融的能量?金融机构本身还需要做哪些探索和突破?
周月秋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气候投融资服务助力,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都有优化空间。
首先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他认为应该坚持二分法,即要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丰富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等工具箱上,同时在传统金融工具中增加绿色的比重,支持新能源产业同时兼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其次在管控气候风险方面,周月秋认为要坚持内外结合,对内加快大数据等创新手段的普及推广应用,从而精准识别、管理金融风险;对外先立后破,夯实基础。“一窝蜂的涌入到低碳领域是不切实际的。”他提示,一刀切对转型过程中合理融资的抽贷断贷是万万要不得的。
第三,在活跃市场交易方面,周月秋建议用开放的思维推动绿色标准的共建,参考借鉴其他市场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让海外市场更多地了解中国绿色金融的探索和成果,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中贡献中国的方案。
王云峰也认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国际的互通和协同非常关键。其中国内转型金融标准和国际的协同对避免出现漂绿风险尤为重要,这需要全球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合作。此外,提升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质量和国际对标,可以有效减少跨境信息间的摩擦和重复,从而避免可持续金融市场分化而导致的决策过程减缓、合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等各种问题。
常青认为,未来金融机构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综合考量、顶层合作、与时俱进。他认为,怎样做到减能、减排和赋能的动态平衡是当前整个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议题,ESG目标应该统一地衡量资产和负债两端。另外在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机构也要顺应市场,保持绿色保险或绿色产品的解决方案与市场发展阶段相对统一。
姚红表示,未来邮储银行将聚焦减碳和增汇两个领域,积极运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科技赋能,积极开展银行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