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玻尿酸看中国,中国玻尿酸看华熙生物。”


【资料图】

作为工信部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拟认定示范企业,华熙生物(688363.SH)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玻尿酸)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透明质酸原料的总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82.0%,其中华熙生物占据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份额的44%。

我国透明质酸产业从主要依靠进口到主导全球市场,华熙生物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除了透明质酸,华熙生物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1、量产:从3g/L到12-14g/L

回顾国内透明质酸行业发展,不得不提及2个人:郭学平和赵燕,一位用技术创新撬动了行业变革,一位让透明质酸在国内实现了大规模普及和应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现任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带着课题组在国内率先研发并实现了微生物发酵获得透明质酸,打破了依靠动物提取法和进口获得透明质酸的局面。

当时透明质酸在国内还鲜为人知,常见的生产方式多为从牛眼、鸡冠等动物组织中提取,价格十分昂贵,主要用于医药领域,并且我国透明质酸当时主要依赖进口。郭学平团队成功研发的发酵法生产方式让透明质酸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2000年,赵燕机缘巧合结识了郭学平,两个人的不期而遇,彻底改变了国内乃至世界的透明质酸产业格局。

生物学专业出生的赵燕预见了透明质酸的广阔发展空间,成立华熙生物,专注于透明质酸微生物发酵技术及产业化。

赵燕毅然决定踏足透明质酸领域在当时看来其实是十分冒险的,且不说当时公众对于透明质酸的认知度并不高,单是微生物发酵获得透明质酸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生产,每一步都可谓“九死一生”。

要想实现大规模发酵生产,首先需要通过野生菌种诱变和高通量筛选,得到透明质酸产率最高的优质菌株。“筛选菌种跟大海捞针一样,需要一株一株的筛,仅仅筛选菌种这一环节,郭博士和团队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

在发酵设施里,微生物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后续的发酵、纯化等环节都需要不断地摸索和优化,才能提高透明质酸发酵产率,减少发酵中的杂质代谢物产生。

2000年华熙生物成立之初透明质酸的发酵产率仅为3g/l,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2019年华熙生物将大规模生产透明质酸的发酵产率提升至 12-14 g/L,实现了透明质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这也让透明质酸从曾经的“贵过黄金”逐渐开始走向普惠大众。

2、创新:从原料到医药终端产品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常用“小物质、大世界”来形容透明质酸,如何通过小物质打开大世界,需要的是不断地科技创新。

2006 年,华熙生物开始研究透明质酸交联技术。透明质酸交联技术可以使透明质酸成为了一种非常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保留天然透明质酸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增加体内存留时间,在骨科、整形美容等透明质酸医疗终端产品领域,交联技术是行业主流技术。

2012年,华熙生物开始陆续推出交联透明质酸医疗终端产品,开发的“润百颜”注射用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 2012 年获得 CFDA 批准上市,是国内首家获得批准文号的国产交联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剂,打破了国外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

也是在2012年,华熙生物首次使用微生物酶切法实现透明质酸分子量大小的精准控制,在保证原料高产率、高纯度的同时,通过精准控制分子量,实现了医药级、化妆品级、食品级等多种分子量段透明质酸原料的生产。

华熙生物随后于2013年推出眼科用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于2014年推出玻璃酸钠注射液(骨科)。随着公司医疗终端产品线的不断扩充,市场知名度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也为华熙生物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2016-2018 年度,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 7.3亿元、8.2亿元和 12.6亿元,2018年同比增长54.41%;实现净利润 2.69亿元、2.22亿元和 4.24亿元,2018年同比增长 90.70%。其中,透明质酸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 6.45 亿元、6.95 亿元、9.47 亿元,贡献收入均在70%以上。

3、拓展:2C业务爆发性增长成主力

2018年以前,华熙生物一直聚焦在B2B原料业务及B2B2C医疗终端业务,是行业的“隐形冠军”,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产品业务合计占比超7成以上。

2018年,华熙生物开始全面进军C端市场。彼时华熙生物的B端业务并没有出现增速放缓的情况,发力C端只因“C端市场具有更大规模及发展潜力”。

这一年,华熙生物与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推出“润百颜·故宫口红”文创精品,实现“华丽转身”走向公众视野。

2019年,华熙生物在A股科创板上市,快速实现公众对于公司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认知,并加大C端市场发展力度。

华熙生物凭借在透明质酸原料领域的强势地位,切入功能性护肤领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肌肤护理方式及消费者不同的护肤需求,推出多个功能性护肤品品牌,主打“HA+X”科技护肤的“润百颜”,定位硬核抗初老的“夸迪”,有效针对敏感肌肤的“米蓓尔“, “BM肌活”专注于活性物功效护肤。

3年来,华熙生物面向C端的功能性护肤业务实现高速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34亿、13.46亿、33.19亿、21.27亿元,同比增长118.53%、112.19%、146.57%、77.17%,营收占比也从33.64%提升至72.45%,成为华熙生物营收增量主要来源。

大力发展功能性护肤业务的同时,华熙生物也不断探索C端业务的更多可能。2021年华熙生物布局功能性食品业务,推出三大品牌,包括透明质酸水品牌“水肌泉”、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和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

在B端业务稳定增长,C端业务爆发性增长的助力下,华熙生物业绩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3年CAGR为57.64%,归母净利润3年CAGR为22.63%。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35亿元,同比增长51.58%,归母净利润4.73亿元,同比增长31.25%。

华熙生物认为,持续不断的经营能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才是公司生命力的来源。

在高速增长的业绩支持下,华熙生物2019年-2021年研发支出从0.94亿元增长至2.84亿元,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让华熙生物能够打造出优质产品,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经营能力,而持续不断的盈利又反哺创新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4、未来:布局合成生物寻求新增长曲线

过去20年,华熙生物通过不断地研发创新,实现了透明质酸的产业化,并推动透明质酸在更多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全球透明质酸龙头,并逐步发展成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生物科技企业。但华熙生物的“野心”不仅限于此,通过布局合成生物学,华熙生物正探索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

华熙生物表示,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技的未来趋势,被写入我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也是全球生物技术发展焦点。目前全球生物科技已步入合成生物时代,“具备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可能”。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73.7亿美元,2016-2021年间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3.6%。CB Insights则预计,至2025年,合成生物学市场将突破200亿美元。

目前,华熙生物合成生物学研发团队及技术平台等已初步组建完成,并已经通过合成生物研发平台完成胶原蛋白、5-ALA、NMN、人乳寡糖、硫酸软骨素、肝素等项目的产业转化。公司建设的“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已于202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的认定,并设立了“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落户北京大兴。

8月30日,由华熙生物自主建设的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正式落成开馆,坐落于华熙生物合成生物技术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同时,华熙生物还正式发布其多款胶原蛋白原料产品,实现其胶原蛋白业务的产品落地。

“我们要把胶原蛋白打造成继透明质酸以后,华熙生物的第二个战略性生物活性物。”赵燕此前称,“华熙生物将从胶原蛋白的全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

华熙生物生物活性物研发管理总监王瑞妍介绍,作为国内唯一集合成生物研发、制造、产品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华熙生物在胶原蛋白方面主要拥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具备底盘能力,依托底层研发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生产人体内含有的不同种类的胶原蛋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二是具备产业转化和市场转化能力,华熙生物建有吨以上医药级胶原蛋白稳定发酵产能,并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能够快速实现胶原蛋白的产品转化和市场转化。

“华熙生物未来将继续加速胶原蛋白全产业链研发,拓宽生命健康领域全场景应用,建立面向胶原蛋白系列产品的全产业链平台,实现化妆品级、医药级、食品级等不同型别、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及多肽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王瑞妍表示。

结语

“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来自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和持续不断的经营盈利能力。”

华熙生物坚持“科学→技术→产品→品牌”的发展逻辑,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加大投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市场转化。依托科技力、打造产品力、塑造品牌力、从而获得竞争力、使企业真正具备免疫力。

将“合成生物”作为未来重要战略方向的华熙生物,拥有众多优质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胶原蛋白在内的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否复刻透明质酸的成功,还需拭目以待。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