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全国各地陆续停止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后,保险行业的代理人数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全行业代理人达到912万人。而随后,自2020年始,在新冠疫情、短储产品受限、重疾险销售遇冷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代理人收入深受影响,数量快速萎缩。截至2021年底,保险代理制销售人员仅剩590.7万人,比2019年的峰值减少了321万,其中寿险业代理人存量在400万左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代理人的大量脱落,遗留下来一个棘手的“善后”问题,这就是“孤儿单”,即由于代理人离职导致客户的保单服务出现阶段性真空状态。一直以来,“孤儿单”都是寿险业的难题,尤其在这两年愈演愈烈。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在处理“孤儿单”上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内勤系统中配备专门团队为“孤儿保单”提供后续服务;二是“孤儿单”由原保单代理人所属的团队中其他代理人负责。
在寿险改革中,中国平安也在不断探讨如何更好的服务“孤儿单”。
近日,平安人寿副总经理王国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寿险四大渠道改革之一的社区网格化,即专门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孤儿单”痛点,目前已形成“先服务、后加保”的改革经营思路,凭借线下专员主导+线上坐席辅助、“4-sell”社区深耕经营等模式,并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农夫式”深耕的模式,以实现离职代理人存量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及价值突破。
探索“孤儿单”经营模式
在过去,当原代理人离职后,保险公司一般会安排新代理人,对客户进行服务与再次开发销售。但由于过程中频繁的服务人员更换,导致客户对企业的服务体验感下滑。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在保险销售人员办结离职手续后30日内,将保单状况以及获得后续服务的途径告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
这意味着,这些离职代理人存量客户纳入了保险销售监管,将有利于保障代理人流失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权益。
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平安人寿就开始进行相关专题的研究和布局。
“我们最早是线下经营‘孤儿单’,并专门有一支区拓队伍,后来发展到线上服销为主,目前在社区网格化模式中,我们采用‘线上+线下’联合经营。在续收方面,我们从传统续期收费为主,到服务式续收,再到现在的‘先服务、再加保’的综合经营。”王国平说。
据王国平介绍,这套服务模式的内涵就是聚焦客户,首先建立全覆盖的网格体系、保证客户服务责任到人;并通过4-sell(建联加微、服务续收、综拓推荐、加保销售)深度经营模式,配置全流程标准化动作;同时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分类,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
比如,针对中老年人,专员为客户提供上门解读保单服务,助力开发家庭保单+养老年金;针对商务精英人士,专员为之推荐相匹配的保障产品、挖掘转介绍机会;针对职场青年群体,专员则通过高频线上互动、持续的服务陪伴进行客户服务,并按客户人生阶段适时推荐产品。
而社区网格化的成败在于人,王国平介绍说,平安寿险以劳动、劳务合同制的用工模式,通过公司直招、扁平化管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长期深入社区、客户关系紧密的纪律部队。
“这跟传统的代理人模式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基于我们对队伍高学历等画像要求,胜任素质测试以及多轮面试,并采取公司直招模式,直招模式可以降低组织利益,同时把这部分利益转化为专员的基本保障和直接利益。”王国平说。
数字化赋能
自2019年开始,中国平安持续探索数字化转型,希望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寿险新模式。而社区网格化模式中,平安寿险同样搭建了数字化生态新体系,即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社区网格化依托数字化经营管理平台,实现经营动作标准化、交互过程可追溯、活动轨迹可追踪。
“目前我们的数字化手段已经应用到客户经营、队伍管理的多个环节。”王国平说,比如在与客户恢复联系的过程中,数字化工具可以有效提升经营效率,实现服务专员对客户的更广覆盖;基于数字化积累的客户数据,公司可以建立起一套客户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客户画像延伸出匹配不同层级客户需求的标准化的服务。
王国平透露,社区网格化渠道有两大目标:一是利用社区网格化渠道服务好离职代理人存量客户,改善客户体验,助力破解行业“孤儿单”经营难题;二是提升继续率,贡献续收价值的同时,实现新单业务突破,实现客户、行业及公司三者价值的和谐统一。
据了解,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寿险社区网格化模式在25个城市进行网格试点,组建超4000人的高素质精英队伍,试点地区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提升超17个百分点。
“2023年,我们重点聚焦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验证模式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可行性;二是打造高素质、高产能队伍,在招募管理和训练育成等多方面持续迭代提效;三是深化4-SELL渐进式深耕经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王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