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行情即将翻篇,展望2023年,影响市场的一些利空因素正在边际改善,有些已经逐步消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明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统筹好质与量的关系,才能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才能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夯实提质增效的物质技术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特别是二季度受到多地疫情封控的影响,GDP增速只有0.4%,三四季度出现弱复苏。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低,但是相对平稳,其中的亮点在于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增长100%,线上消费需求也明显释放,线上销售保持了韧性增长。2023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的复苏。

12月20日,我重磅首发“2023年十大预言”,明确指出2023年我国经济将会出现恢复性增长,GDP有望重回5%以上。十大预言的内容包括:第一,欧美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逐步回落,美联储3月份后结束本轮加息周期。2022年美联储加息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绊脚石。随着美国通胀率见顶回落,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将放缓,美联储已经接近本轮加息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3月份之后可能会结束本轮加息周期,这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好事。美联储2022年连续七次加息以后,基准利率已经提到4.25%~4.5%,对于美国企业来说,融资成本较高,影响到经济的复苏,所以有不少经济学家担心,2023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在加大。


【资料图】

第二,随着防疫管控措施出现实质性优化,我国消费和生产活动恢复正常,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GDP超过5%。

第三,更多居民财富通过买基金或直接开户入市,为A股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2020年和2021年,我国新基金的发行量达到3万亿,创出历史新高。虽然2022年基金的赚钱效应比较差,但是居民储蓄大转移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据统计新基金的发行量已经达到1.45万亿,为历史第三高。2023年随着股市回暖,更多的居民财富有望通过买基金或者直接开户入市为A股出现恢复性上涨带来增量资金。

第四,更多支持房地产行业政策出台,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逐步回暖。2022年我国出台了“三支箭”来支持房地产行业恢复,放开了房地产企业所有的融资渠道。2023年针对房地产销售、取消限购限贷等措施有望逐步出炉,从而推动房地产投资增速和销售回暖,这对于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一系列行业都会形成利好推动。

第五,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宽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增长是央行重要的政策目标。

第六,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刺激消费和拉动投资政策陆续出台。很多居民在三年疫情期间收入下降,有些人甚至失业。在疫情管控措施优化之后,要想推动消费恢复性增长,则要出台更多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发放消费券实现高比例的带动效应,或者直接向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贴来刺激消费。前段时间我国出台了拉动内需的规划纲要来推动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意义重大。

第七,市场分化和行业轮动加快,看好消费、新能源和科技互联网三大方向龙头股,2023年市场出现恢复性上涨,赚钱效应明显提升,但出现全面牛市的可能性不大,出现结构性行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行业选择上建议大家继续关注经济转型受益的消费、新能源和科技互联网三大方向,把价值投资作为最主流的投资理念。

第八,白龙马股出现恢复性上涨,再次成为资金配置重点。过去两年,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加上估值下滑,白龙马股回吐了不少涨幅,从2016年~2021年,很多白龙马股涨了5~10倍,但是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在股价大幅上涨之后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加上经济增速整体下滑,所以很多白龙马股在过去两年出现了腰斩的走势,而好公司股价下跌造成的浮亏并不可怕,只要坚定信心去持股待涨,耐心等待价值回归即可,2023年白龙马股有望在市场信心回升之后出现恢复性上涨。

第九,港股通南向开通人民币交易,A股港股联动增强,会吸引更多国际资金配置。现在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国际投行纷纷发表看好A股及港股核心资产的观点,并且近期外资流入较多。对于国际资金来说,通过配置A股和港股的优质资产来抓住中长期的投资机会是比较好的选择。中国经济增长一度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30%以上,2023年在欧美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加大的背景之下,A股和港股的投资吸引力必然进一步提升。

第十,A股和港股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赚钱效应提升,大盘趋势反转震荡上行。前9点是第10点的原因,第10点的出现正是基于对国内外经济环境、资金流向以及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分析。2022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失去的一年,积极拥抱2023年结构性行情,收复失地是重要的投资目标,而能够坚持价值投资,做逆向布局的投资者在2023年可能还会有意外惊喜。

(杨德龙为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