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公开信息 图虫创意/供图 臧晓松/摄影 刘灿邦 臧晓松/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臧晓松

火热的光伏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一个个百亿级大项目接踵而至,计划跨界转型进入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更如雨后春笋。

在中科云网官宣跨界后,今年切入光伏赛道的上市公司至少已经有30家。跨界转型公司的背景也是五花八门,有房地产企业蓝光发展,有建材龙头海螺水泥,也有养殖企业正邦科技,以及麦迪科技等医疗健康公司等。


(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在“整县推进”、“风光大基地”等行动方案的推动下,国内光伏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你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一位头部光伏企业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跨界企业的普遍想法,“目前,不少公司都在寻求跨界发展的机会,并且往往选择成长性高、技术门槛又相对较低的行业。”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光伏产业链环节较多,龙头企业技术、规模优势明显,跨界者入门容易,但后续发展将在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与成熟的前辈们展开充分竞争,面临考验。

Wind数据显示,4月底以来,光伏指数最大涨幅高达98.47%。大部分公司跨界消息发出后,都在二级市场引发追捧。监管层持续关注,今年已有至少11家上市公司在宣布跨界光伏后收到交易所问询函件,重点问题包括是否存在迎合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以及是否存在资金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发的风险等。

来势汹汹

最近切入光伏赛道的两名“新兵”,分别是中科云网和皇氏集团。

中科云网作为中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民营餐饮企业,这家拥有“餐饮团膳+网游”双主业格局的公司,9月13日与深圳市普乐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双方拟就普乐徐州项目为合作基石,分二期在超高效N型晶硅电池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开展合作,最终在江苏泰兴实现10GW产能建设。

有着“中国水牛奶之王”之称的皇氏集团,是我国第四家A股上市乳企。2014年以来,皇氏集团先后布局影视和半导体行业。8月16日晚,已两连板的皇氏集团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子公司拟参与投资建设年产20GW 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8月23日,皇氏集团又公告,本次投资以子公司农光互补公司牵头,在安徽阜阳经开区新设立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相关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

“中国版乐高”沐邦高科、纺织巨头江苏阳光、生猪养殖龙头正邦科技近期也宣布跨界光伏行业。沐邦高科分别与广西梧州、湖北鄂州签署了相关协议,两个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100亿元;江苏阳光总投资200亿在内蒙古投建多晶硅、组件、光伏电站等项目;正邦科技联手国家电投浙江分公司布局光伏,预计投资总额达到400亿元左右。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至少有30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行业,其中既有蓝光发展、漳州发展等房地产企业,又有海螺水泥、上峰水泥等建材龙头,还有正邦科技、天邦食品、皇氏集团等养殖企业,以及湖南发展、天宸股份、麦迪科技等不同行业的公司……来自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都在向光而行,它们在跨界模式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被牛散屠文斌“相中”的宝馨科技,布局模式是与国资联手。天宸股份入局模式是与光伏领军企业联手,麦迪科技则依靠新入主的国资实控人切入光伏赛道。输电线路铁塔龙头风范股份通过并购追“光”。

以宝馨科技为例,公司5月26日与怀远县政府签署《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合同》,投资总额约16.8亿元,建设内容为2GW光伏电池及2GW光伏组件、新能源高端装备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制造等。有了当地国资“加持”,上述项目在极短时间内实现落地。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获悉,目前项目建设流程推进迅速,预计12月底完成主体施工、竣工验收;2023年4月底,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5月全面投产。

为何而来?

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光伏板块79家上市公司中,有69家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其中33家营收增幅超过50%,9家公司营收增幅翻番,有21家公司净利润翻番。

值得关注的是,通威股份上半年业绩创下历史新高,营业收入603.39亿元,净利润122.24亿元,两项数据均力压隆基绿能,成为整个光伏板块公司业绩的“带头大哥”。而从市值来看,截至9月23日,隆基绿能仍以3680亿元位居板块首位,通威股份以2219亿元位居次席。

从某种角度讲,通威股份算是最早一批跨界进入光伏市场的企业,其早期业务主要为水产饲料,如今已成长为硅料、电池双龙头,受益于硅料价格飙涨,公司正进一步扩张全产业链。两三年前跨界进入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有公司在享受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上机数控、双良节能、钧达股份等。

跨界“前辈”的成功,让更多公司有了涌入光伏赛道的理由。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切入光伏行业的3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海螺水泥、上峰水泥等5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1亿元,有17家公司净利润低于5000万元,9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正邦科技亏损42.86亿元,蓝光发展更是亏损49.9亿元。今年年初时,除了海螺水泥、上峰水泥、正邦科技等5家公司以外,其他公司市值均低于100亿元。

大部分公司跨界消息发出后,都会在二级市场引发追捧。绿康生化7月31日宣布拟溢价6倍收购光伏胶膜企业江西纬科100%股权后,公司股价随即迎来5连板,短短一个月股价翻番。宝馨科技5月26日宣布拟建设2GW光伏电池及2GW光伏组件等项目后,公司股价在两个月内涨幅超过3倍。湖南发展在2月份触“光”后,公司股价在3个月内涨幅超2倍。沐邦高科在公布消息后股价在2个月时间内实现翻番。

今年以来不少公司的跨界之举引发监管层关注。新跨界光伏的30家公司中,至少已经有11家公司收到交易所发出的关注函或问询函。针对绿康生化高溢价收购亏损光伏资产,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迎合热点炒作股价,并在8月份对股价涨幅异常的绿康生化、*ST中潜进行重点监控。针对皇氏集团披露的百亿项目,交易所也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利用信息披露配合二级市场炒作的情形。

资金压力

动辄投资百亿,资金究竟从何处来?对于沐邦高科频繁披露签署大额投资框架协议,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短期内是否可能出现资金缺口较大、导致有关项目无法实际推进或进展不及预期的情况。对于正邦科技披露的400亿元项目,交易所同样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资金状况等不足以支持相关项目开发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沐邦高科最早原本是与安义县政府签订了《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工业园区范围内安排项目用地约300亩,建设8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项目;但由于双方未形成具体合作协议,该投资计划最终也宣告终止。

毛纺巨头江苏阳光跨界光伏涉及投资金额200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4.2亿元,总资产47.28亿元,投资额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资金水平。公司在4月份披露投资公告时表示,目前筹资计划暂未明确,存在因为资金筹措影响项目的投资金额、建设进度、变更、终止等风险。

关于江苏阳光跨界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谈到,公司实控人曾经是海润光伏的实控人,多年以来企业一直寻求转型,曾通过江苏阳光集团公司和内蒙古签订了投资协议,但这项投资后来也被搁置了,“前两天江苏阳光被立案调查,令人唏嘘。”

事实上,账面现金情况是反映跨界光伏企业隐忧的一个重要侧面。以皇氏集团为例,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的货币资金为6.6亿元,而其规划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再比如沐邦高科,其货币资金仅有6000多万元,股东权益也仅有9.5亿元。

爆雷的房企蓝光发展,上半年未偿还债务金额达387.75亿元,7月22日,蓝光发展宣布,蓝光集团所持公司的1.55亿股股票将被司法拍卖。曾经的四川“地产一哥”,在内外交困之际跨界光伏,此番跨界能否成功仍存疑问。

“现在光伏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转型,使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林伯强对记者表示,对于规模较小的跨界公司而言,如果没有较扎实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极有可能在转型中被淘汰。

“老兵”接招

跨界企业的投向也值得玩味,类似江苏阳光集团这样一上来就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并不多,更多的跨界企业将目光聚焦到了电池、组件等下游环节。

目前,光伏行业已形成共识,今年是N型技术产业化的元年,HJT、TOPCon等高效电池技术进入量产的关键期。跨界企业选择电池环节作为突破口主要是想借此实现弯道超车,在最新的技术平台上与现有头部企业对垒;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些隐性的考量因素,例如,电池、组件扩产周期较上游的硅料、硅片更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见到转型成效;同时,电池、组件环节的单位投资额也小于上游环节,对于跨界企业而言也是一种资金压力较小的选择。

观察当前光伏跨界的另一个侧面是现有企业的态度,面对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光伏“老兵”怎么看?又将如何应对挑战?

“这反映出整个光伏产业,甚至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一位光伏上游头部厂商人士表示,“在目前投资选择空间没有那么大,各行各业都有压力的情况下,考虑到光伏行业的回报率以及行业景气预期,有些企业转型进入光伏领域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家头部硅片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企业争相跨界光伏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很多资本,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不少行业的公司都在寻求跨界发展的机会,企业在跨界过程中往往选择成长性比较高、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打个比方,能跨界进入半导体行业的人很少,但是跨界做光伏的人就很多。”该负责人谈到,在进行光伏行业一体化布局过程中,四个“光伏首富”都倒下了,“做企业应该专注于经营,保持谦虚,在底层逻辑里坚定地走下去。”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晶澳科技,公司表示,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公司的立身之本。“公司也会向行业内的优秀同行学习,最终目的是共同把光伏产业做得更好,为双碳目标做贡献。”

正如前述,新跨界光伏的企业往往都瞄准行业最前沿技术,针对这种情况,现有龙头企业如何保持持续领先也是市场关心的话题。

晶科能源表示,公司目前的TOPCon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4.8%,良率和PERC持平,成本接近,处于垂直一体化企业领先水平。TOPCon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较强的研发组织能力、复杂的产线设计、工艺导入、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并非简单的资本介入就能完成。晶科能源谈到,公司下半年TOPCon二期量产效率目标是25%,明年目标是25%以上,将持续领先行业。

上述头部厂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新进入企业更关注新技术,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他们会觉得弯道超车的机会很多;但对传统的主流电池厂商而言,更多的还是等到技术更成熟时,在某种技术能够达到更高性价比时再去做投资决策。

推荐内容